三晋边塞,城河风情,偏关县
偏关,一听仿佛搁在天边。
中华母亲河黄河滋润了内蒙古多个地区。从西往东过了包头,流经准噶尔盆地到山西偏关便入了三晋大地。然后一个弧形转弯,直截了当自北折向南面,成了山西与内蒙古及陕西省的东西界河。
偏关县地处山西省的西北角,一条黄河与内蒙古隔河相望。陆地与内蒙的清水河县接壤。这里是明长城的重要节点。曾经中国北方边隘九关的"中华外三关",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偏头关之首,防务管辖一直到太行山娘子关之南的和顺县。偏关县因军事要塞的重镇偏头关而得名。黄河长城,大漠边陲,倚河傍水,塞北关城。有大自然的垂青,有历史人文的积淀。占了好风水。

土是故乡亲,人是故乡情。地球的每一片地方都有独特的魅力和美丽。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倾注了情感,自然会觉得好。
以往听人描写过山西省偏关县,很遥远的地方。很穷,外乡人说感受是不打马虎眼的,说那个地方穷困偏远,下没有挖的,上没有拉的。意思是地下没有矿产做工业,土地贫瘠又不长粮食。贬谪的形容词很不雅,穷球打的炕洞子核塄核塄响。
20年前接触了一位地道的偏关人刘先生,被他的憨实热情所感动。当时本人体检时发现血糖值巨高,于是住到山西医大一院治疗。患上糖尿病这类疑难杂症,当时心情很沮丧。认识了糖友刘先生,同病相怜,被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了。豁达,质朴,真诚,于是对偏关人格外的有好印象。后来又结识了省委党校的孟永华教授。他也是偏关人,脸上刻划着一方水土的特征。离开家乡数十载,孟老师对黄土地可谓一往情深。他一说起家乡偏关,眼里噙着泪花。他说偏关有黄河,有长城,是块充满灵气的地方。他兼职任山西省乡土振兴研究会的秘书长。由此说来对偏关人的形象更为深刻。
省城太原距离偏关县也就3百多公里。路难就天远。上世纪90年代去过一次偏关。当时在省公安厅《警察世界》杂志社做编辑。高速路还没修建,坐长途车走国道,牛车一样山路弯弯,熬了7、8个小时才到了偏关县城。腰快断了,疲惫的要命。真够偏远的,简直就像搁在世界的尽头。
那时改革开放的大风已经漫灌了中华大地,偏关县仿佛还没苏醒。小而破的县城,挤挤仄仄的一两条小街,说是一座大村庄不过分。在我去过的山西数十座县城里,偏关县最寒酸。公安局一般在县城衙门中是显赫的部门,建筑也是一县招摇的地标。偏关公安局那个残破的样子,写照了真实的贫困。

在城里办了差事,采访一宗刑事案件,第二天就匆匆逃离了。贫穷真是能限制人的想象力,境界格局自然小儿科。自己当时也就2、3百元的工资。自己穷还嫌别人穷。为了肚皮为了暖衣奋斗的,长城呀黄河呀,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倒是一桌子好酒好菜是眼里最美的风景。挺有感慨的,仓鼠厕鼠,人也是如此天选不公。心想投胎到这种鬼地方,起跑线就是苦命的。
时间这把杀猪刀很无情。一晃就是20年过去了。把后生催化成老汉了。办了退休变成了几乎职业的码字佬。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大好的河山。2018年始,我有发心要走遍山西各县市,脚下用功,亲历亲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快餐阅读胃口,写一本《走遍山西》的游记,用简历的笔墨描绘出一地的立体面貌。这活儿古人有想过但难能办成。现在赶上了高铁,高速公路的交通。几年来,到过了山西的117个县市,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的历史文化,或风情,或物产等。寥寥数千评述一地的游记散文社会反响还挺好,百多篇竟累计有千万级的点击量。近来想把碎片整理成书出版,一集合整点,呵,全省各地唯独缺了偏关县。我也觉得奇怪,20年后明明还去过一次偏关,记得爬过了心得印象成文字的。结果文稿找不到了。人上了年纪后,脑子经常发生短路失忆。只好从头来补偏关这一课了。
还曾记得3年前遇到孟永华教授,他还邀我去家乡一起转转,给偏关的文化做一梳理归纳,以抽象出几句话让世界记忆偏关。我还与孟老师说,哪敢呀,咱不过一文学浪人,乌鸡难变凤凰,胡说咋能变成官调。
带着过去的印记再来偏关,真是大跌眼镜。偏关城乡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偏远的小县也就十来八万人口,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干净整洁的小城虽不如发达地区的马路纵横,高楼成林。但城市也有模有样,有了高层建筑,规正的居住小区,人流车流,商业气氛现代化味道一点儿不差。在喧嚣的都市生活惯了,这里的小环境找到了一种轻松休闲的恬静感。

自己吃饱喝足了,所以心外才有了物。外地人来偏关的也多起来。大概他们和我一样,忽然钟情了偏关这片土地,发现了这块一直以为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竟有别人少有的文化灵气加持。有偏头关的丰富历史记忆,有农耕文明的原始风貌,有最壮美的黄河水流,更有浓缩了中华文化的长城胜景。
中国人想用神笔勾勒出五千年文化,无非就是黄河,长江,长城。黄河长江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长城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演变史。无论谁翻寻文明文化史,必先从黄河长城来刨根问底。
走遍了山西省全域,还没有一地象偏关,与黄河与长城如此亲密的拥抱。
2024年,许多旅游景区升级。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申报的"黄河老牛湾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景区。听到消息后很为偏关县难过。壮美的黄河老牛湾是晋蒙平分秋色的。似乎河对面拿走了牌子,偏关被冷落了。河对岸是内蒙古省府呼和浩特市的辖区,有雄厚的行政和经济资源。清水河县大干快上,投巨资建成了与老牛湾自然风景配套的旅游设施。所以先行于偏关。
山河依旧,长城无言,偏关的风情自然存在,也不会被人为的暗淡。凡事双刃剑。缺少大规模的人文干扰,黄河东岸的偏关反而留下了原始璞真的一面。

偏关在古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春秋战国时称之为林胡。今雁门关外的晋北地区,千年来一直是两种文明冲突的战场。中原人称北方的游牧民族为胡人。黄河沿岸森林密布,居住于山西保德,河曲及偏关一带的被称为林胡。战国时期骁勇善战的赵武灵王,就在这里发出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号令。打开封闭的头脑,向游牧民族学习穿衣及盔甲护身,还有马上奔跑射箭作战的本领。赵武灵王征服了林胡,将其纳入赵国版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千百年来雁北边塞,黄河沿岸争战频繁,古来是北方民族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等厮杀的战场。
到了明朝,修建了一条横贯北方的长城。距今已5、6百年。偏头关是军事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边关贸易,人口繁衍,后有了今日的偏关县。
今天偏关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地区,一处人称小元峁的村落,有一段长城旧貌保存得很好。文物专家称"小元峁长城"可以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相媲美。远望而去,楼台矗立,盘旋逶迤的长城巨龙般横亘在丘陵山地,气势磅礴。
这是的确没有江南水乡的秀俏灵气,雄浑与旷远是另一种震撼的美感。长城与黄河在偏关交汇相拥。沿岸的许多长城堡城,烽火台,敌楼等犹在。偏关老牛湾紧临黄河的山崖高台上有一座5百多年前屯兵的砖沏空心敌楼,保存完好。已是著名的风景点。既是写照历史文化的活物,也是难得的视角美图,苍凉旷远。黄河在老牛湾穿过壁立的峡谷,一改奔腾汹涌的气势,在此处温情柔雅,清水涟漪,碧波荡漾。

神话传说老牛湾的得名,来自于道家始祖太上老君。老君驾神牛耕田犁地,忽然不远处的山上有明灯闪烁,神牛受了惊吓乱窜,从老君手中挣脱。于是犁出一段弯形的山川神地,黄河的湾道就此形成。
黄河流经山西19个县市,总共有900多公里。黄河近千里滋润三晋大地,时而奔腾在高山峡谷中,时而张开臂膊川流在黄土高原。沿途留下了多处奇幻的美景。我们熟悉的有吕梁山一带的乾坤湾,碛口,孟门禹门等。偏关的老牛湾,越来越成为游人钟情的打卡地。
有人描写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当数老牛湾最壮观美丽。这里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古栈道,古码头,古民居等历史风情的遗存。
老牛湾形成的大湾,亦称乾坤湾,高处俯瞰,活脱脱是灵动的天然太极图。太极分两仪,阴阳描环宇。据说中国道家的始祖伏羲大帝就是在乾坤湾得到灵感,创始出太极八卦神图的。
经济的贫穷因为勤奋努力可以迅速改变,自然的禀赋却是永远的福利。偏关人这几年不再自卑,他们找到了本属于这块土地的自信。生活改善了,才突然发现,三晋边塞,紧倚着黄河,长城,这份造化,这份灵气的加持得天独厚。
近年,偏关县修通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将偏关散珠的美景串起一条金链。多少代偏关人的美梦变成了现实。

正值深秋季节到偏关,晚上就住在了黄河老牛湾附近的村上农家乐。不远处就是黄河的水流,耳边有乡村的鸡鸣狗叫,闻着深秋草木的泥味土香。旁边院子里的游客正伴着音乐声起舞嬉闹。饭桌摆在当院,偏关的美食几乎一网打尽,羊杂锅仔,莜面窝窝,碗秃子,还有荞麦面河捞……。
心里这个美啊,深耕下了偏关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