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记散文
《紫荆关长城探晰》
作者~赵新洪
万里长城,绵延万里。是我心中最敬爱的历史工程,它保家卫国,护民安宁,永存心中。几十年来,走过了许多山山水水,遊历了十几处长城,长的短的、雄的险的,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曾写十来篇遊记散文:龙门天关、乌龙沟、蔡家峪,蔡树庵,八达岭,居庸关,金山岭等要隘雄山。走过涿鹿、去过易县、到过涞水,遍访涞源……。惟独紫荆关最为重要,写作最难。今天,分三章介绍紫荆关。
一、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海拔1020米。山高万仞,千峰挺立,峭壁悬崖,如利刃屹立于城池东侧,构成了通往内地的天然屏障。拒馬河河宽坡陡,浪高水急,奔流于关城北,是御敌于城外的自然防线。城西有犀牛山,沿拒马河南岸,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连;城南有黄土岭,背负千山万壑,层叠相连,易守难攻。紫荆关城池,就建筑在这南坡北河两山相间的广阔盆地内。
从内地通向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坡下村西两山之间的峡谷中。边墙由关门向两翼伸展,直达两山顶峰。门额上嵌有石匾额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石面粗糙,门前有营房和庙宇各一座,上述建筑虽已塌毁,但遗址清晰可辩。石匾仍在民间保存。
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十公里,纵深25公里,均系羊肠路,共拐十八弯,明嘉靖十二年,关中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曾有描述:“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嶇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遊于此,我朝所设此关,凭此险……”由此可知古时十八盘既是联系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强族南进的自然天险。
盘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于两山间的峡谷中,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坨山顶,门券上嵌有“畿地第一雄关”的石匾。关门东壁嵌有石碑两统,其一为荆坡道人所记的:《重修紫荆关盘道记》其二为明朝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有碑一统,内容不详。门外西坡上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一统,传说康熙朝有旨“夜晚关门禁开”。康熙帝西巡,夜至紫荆关,关门紧闭,只好在门外艰难地耐过一个夜晚。
次日康熙奖励守关将士忠于职守,并提笔疾书写下了“天子阅武处”五个大字,命工刻于石上,立于山腰,以示对严守关门的重视。所以,后人以难住皇帝之“难”字谐音,把“畿南第一雄关”的关门改称为“南天门”。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无匾额,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再向内是三重门,称南门但座东朝西,券面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为“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旦立”,并列题有“钦差总理紫荆关兵备按察使刘秉星直隶保定府管官通判宋应试”,下款题为“钦差分守紫荊关参将韩光”。 北门有瓮城,瓮城里门券有“表里山河”石匾。外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题“河山带砺”,款暑“万历丁亥夏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三个大字”。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往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
紫荊关建筑雄伟,关墙纵横交错,城池布局复杂。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有墙相隔,东城较小,设有文武衙门,为屯兵之地。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此外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又称迤西堡城)与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
紫荊关墙总长l0516、宽5米,有城门九座,水门四座,战台十九座。风光壮丽,地势险要,所以古代文称它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注:
第一章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