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和关爱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父与子(女)的关系中,传统的观念已经崩塌,如果找不出正确的处置方式,将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那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正向积极的?偶尔从报纸上看到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的老龄问题专家郝麦收针对当代独生子女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弊端,创造的代际理论,并提出了双向自立 + 双向关爱模式。我非常赞赏这个观点,如果这样做,就可以收到1 + 1>2的效果,实现双赢。
郝麦收认为,亲子双向自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人的青年时期是一个蓬勃自立自强的成长时期,只有经过艰苦奋斗的锤炼,才能成长成人成材,到了18岁如果还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还想依赖父母生活,就要把他推到创业的大风大浪里;而老年人因为有了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就应该追求自主自立的生活质量和享受。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不够完善、不够充分。这时,必须以家庭保障为补充,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如育儿、购房、创业时的资金短缺等,扶上马送一程;而老年人,特别是75岁以后的老年人,已处于身体的衰退期,步入自理能力递减的状态,而且还面临着半失能、全失能、临终关怀等事宜,当社会的关爱之手还没有伸到的地方,子女的关爱就非常必要。所以,也应理所当然地伸出援助之手送温暖,这就叫“双向关爱”。而要实现双向关爱,势必会牵扯到父与子双方都要在不同阶段尽职尽责。
首先,从父辈说起,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子女从父辈的“长臂管辖”中解放出来。
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严格地讲,限定在18周岁。如果孩子已经18岁了,父辈仍然继续对他们进行身心监护,他们有权抵制,这是成年子女人身、人权、人格、人性的觉醒,也是他们成年成熟的标志。可是,一些强势的父母往往自以为是,强行干预他们的生活、剥夺他们的选择权,这不仅会造成亲子矛盾,甚至会演变成一场成长的危机,对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多年都难以愈合。一个没有理解和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粗暴专制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要知道,今天的青少年见多识广,分辨事物的能力远远地超过父辈,父辈的经验尽管弥足珍贵,但也要以尊重理解为前提。在当今世界,最好的代际关系是相互学习、互尊互爱、独立平等的关系。
二、跟孩子交流要去除“爹味儿”。
啥叫“爹味儿”?即喜欢教育别人,或者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态度;或者主观性极强,无视他人实际情况,一味地把他人的遭遇和困苦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却又不提供任何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方法。的确,有不少老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整日居高临下,以长辈的姿态对年轻人指指点点,告诉他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所以,要想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这股“爹味儿”一定要去除,只有去除了“爹味儿”才能留下“人情味儿”。俗话说:“父爱如山”,但这座大山不能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父亲和孩子相处在一起,不能总是命令和服从。孩子在父亲眼里,不是一无是处,永远去指责他、埋怨他、命令他,长此以往,哪怕是再软弱的人,也会在叛逆期和强势的父母抗衡,他们不会一辈子当“绵羊”,唯唯诺诺。一旦矛盾激化,会打“保卫战”,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三、对儿女要同等对待,不要“厚此薄彼”。
俗话说,“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儿子是留在家里的根”,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儿和儿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就是如此。所以,女儿在婚后回娘家买什么东西,家里都会欣然接受,而儿子给买东西,父母还要照价补偿。他们认为,女儿花钱是“应该的”,而儿子花钱是“不应该的”,这是腐朽的思想在作怪。只有彻底清除这些腐朽的东西,家庭人际关系才会和睦。这是因为,男权社会的核心就是重男轻女,女性是泼出去的水,根本不算家庭的后代,而男性是“留在身边的根”,是家庭的“主心骨”和“继承者”。女儿再好也不如儿子重要,娘家的财产和权益都与女儿无关。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法律早已规定:子女不论男女都有平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力,如果女儿和儿子一样尽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当然就有权力继承父母的遗产。老人应该明白这些,女儿也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女儿才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皮马甲”有的穿上暖和,但有的只是个摆设而已。
四、正确理解和对待“隔代亲”。
儿女刚成家立业时,大多经济拮据,且工作繁忙,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生了孩子后,自然要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填补“空窗期”。但是,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不同,会存在着或浅或深的“代沟”,在“养育理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如果处置不当,会引发许多家庭矛盾。首先是莫要把“辅”当成“主”,孩子的养育第一责任人永远是其父母,祖父母只能起到帮衬辅助的作用,绝不能乱了分寸,喧宾夺主,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其次,莫要把“亲”变成“溺”,要亲之有度,教之有方。否则,会出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起反作用。其三,要“到位”而不“越位”,带孩子要多听子女的,尽管你在这方面可能很有经验,但这不是“本钱”,在大事上表个态就行了,听与不听是他们的事,因为你只是个“帮手”,而不是“主人”,孩子的事让他们的父母做主。况且,老人家的经验有些已经陈旧,要尽量多学习、多与人交流,了解现在的教育观念,不然的话,会适得其反。
五、不要“恋旧”“偏执”和“没苦硬吃”。
有的老年人“恋旧”,喜欢囤放旧物,觉得东西以后还会有用,便存放起来;有的觉得和这些旧物件有感情,舍不得扔掉,在房间里堆得很高,让人无法插足,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风险,弄得家中到处脏兮兮的。当然,这些旧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回忆,每个物品的背后还可能都有些故事,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老人们的感情寄托。这种情况可以和儿女们讲一讲、聊一聊,让他们妥善保存。但是,千万别让旧物挤占大量空间,如果因此而跌倒就得不偿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老人越来越偏执,如吃剩菜,大量购买保健品等,任凭孩子怎么劝说都“油盐不进”,越来越爱钻牛角尖,这是由于应变能力较差或身患阿尔茨海默病所致,应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还有的老年人每月都有数千元的养老金却格外节省,买东西都要最便宜的,冬天洗澡不舍得用热水,甚至捡拾废品,让纸盒子、矿泉水瓶堆得满屋都是。这种“没苦硬吃”的背后藏着深意,这是因为他们老了,更在乎“精神价值”,不想过早地成为“无用之人”,更不想当儿女的负担。总之,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开放心态。时代在变迁,两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要学会在种种冲突中不断反思、进步。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留下空间,相信未来。
说完了在处理亲子关系中父辈应该怎么办,再谈一下孩子辈应该怎么办?从整体上说就两个字:“孝顺”。孝顺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孝顺是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觉察到他们的需求,并立即付诸行动;次一级的孝顺是在父母开口后,积极回应并付诸行动;而最低层次的是通常忽略父母的需求,父母不说,子女也不问,看似安好,实则父母已处于风险之中,等出了问题之后自责自悔。尽管大多数子女可能无法达到最高等级的孝顺,但都能达到次一级的孝顺,让老人无忧,让自己无憾。《礼记》中写道“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是指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开心,尊重他们的意愿。要知道,从艰苦年代走出来的父母,害怕自己无事可干,害怕自己失去价值,害怕自己无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并成为累赘。所以,要千方百计尊重父母的选择,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人活一世,难得开心,父母脸上的笑容比黄金都珍贵,父母期望着儿女富足无忧,身为儿女,也应多些包容,对父母不要过多干涉。
此外,做儿女还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和老人说话不要有戾气。不少年轻人和别人说话都好好的,但一和父母说话就容易流露出不耐烦的戾气。由于父母和其的年龄不同,可能会用“老古董”的方式交流,因为他们听不懂网络用语和流行语,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要充分理解,调整好心态,改变沟通方式,主动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平时,要多夸夸父母,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在和老人交流时,要少用反问句,因为老人的心态不够松弛,用反问句容易让他们感到是挑毛病、指责自己。要敞开心扉和老人沟通、交流。同时,还要听懂父母的“话外音”和“意外之意”,老人往往想说的是“这”,而意思却是“那”,要心有灵犀一点通。
2. 陪伴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心情舒畅、幸福满满,但如何陪伴却是一门学问。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都有许多故事,所以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唠叨,沉下心来当听众;很多时候,长辈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在陪伴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多听他们聊聊人生经历,从中汲取营养;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抱着关心的态度,把姿态放平放低;要时刻关注老人的需求,因为人到老年,行动不太自如;对老人的认知和观点少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千方百计让老人开心高兴。
3. 要换种方式为老人尽孝。有不少孩子为向父母表达爱,经常给老人送钱,可是老人却舍不得花,专门给孩子存起来;还有的在逢年过节经常给老人买一大堆礼品,甚至很多老人是不喜欢的。孝敬老人的方式很多,可以换种方法为老人尽孝,比如送些超市的购物卡,让老人随便买;再比如有空常回家看看,关掉手机陪老人聊聊天;再比如给老人带点他们喜欢吃的、用的;逢年过节买点像样的衣服、再买些益智的玩具、卡拉OK机等等。
4. 多鼓励老人合理消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大多数老人虽手中有钱却舍不得花,作为子女应鼓励支持老人为健康支出,为愉悦花钱,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因为,很多老人穷了一辈子,节衣缩食已成为生活习惯,长此以往由于过度节俭,导致营养不良、娱乐不足,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个别老人虽整日节衣缩食,却仍想着攒钱资助孩子,更彰显出“血浓于水”及“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子女,更应当加倍报答父母的深恩厚德。
5. 正确对待“老人不给带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多样化的退休生活,而不再是围着孙辈转。他们的身体尚属健康,拿着退休金,有钱又有闲,学习新技术,参与新生活,活得乐哉乐哉。在他们看来,这才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老人不给带娃,从来就不是个个体性的问题,而是个社会性问题,因为现代女性生育后重返职场,以避免与社会脱节,而老人却希望摆脱忙碌、被束缚的生活,回归自我,这对矛盾很难解决,一方面会影响亲子关系,产生怨恨,导致关系疏远,同时还会影响与孙辈的关系,不利于老人亲近。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孩子要体谅父辈的苦衷,因为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要知道,老人不带孩子是个人权利得到重视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反映。作为社会更应提供更多的支持,满足年轻人的育儿需求和期望,帮助老人更好地追求自我价值。
曹广真
2025年元月二十四日于防城港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