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全媒体李建秋大国作家——『《十多年未见的亲生父母,为救弟弟,让我陷入两难绝境》名篇大作鉴赏』
全媒体记者 李建秋撰稿
(湖南醴陵)
□大国精品传世作家
在周末的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斑驳地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手中紧握着一封信,那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张纯(是笔名)给我的,请我写一篇报道。信的内容简短而直接,是十多年未见的亲生父母寄来的。他们告诉我,我有一个十岁的弟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而经过初步的配型测试,我是最有可能匹配的供体。
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什么重物击中,一股复杂的情绪在胸腔中翻涌。十多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段足以重塑人生的漫长时光。在我记忆中,亲生父母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养父母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给予我无私的爱,让我在一个充满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现在,却要我去救一个对我来说几乎陌生的弟弟,我的内心充满了挣扎与困惑。
我试图与养父沟通,希望能够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养父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坚决反对我去做骨髓配型,他说:“你已经是我们家的人了,你的健康和安全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养父的话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坚定,但同时也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亲生父母做出了一个让我震惊的决定。他们竟然跑到我的学校,张贴告示,说我因为不愿意救弟弟而成为了“不孝”之人。那一刻,我仿佛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无助。
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说,是一个自私自利、不顾亲情的人?我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告示上的话语,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切割着我的自尊与自信。
然而,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我也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意识到,真正的孝顺,并不是盲目地顺从与牺牲,而是在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开始尝试与亲生父母沟通,希望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担忧。
在一次深夜的电话中,我鼓起勇气,对亲生父母说:“我很抱歉,但我不能因为这个决定而牺牲自己的健康。我愿意去做配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我的安全。”电话那头,亲生母亲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她告诉我,他们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强迫我,只是真的太绝望了,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内心的脆弱与无助,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成长与坚强。我开始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特的剧本,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与家庭,但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与回应。
最终,经过多次沟通与协商,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会去做骨髓配型,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与合法。同时,我也向学校申请了休学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从迷茫到坚定、从困惑到成长的蜕变。我开始学会用更加成熟与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我意识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无法预知前方的风景,但可以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当我再次回到校园时,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标签化的“不孝”之人。我学会了用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人与事,也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成长的机会。我开始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视野与经历。
如今,当我回望那段经历时,心中已不再有怨恨与不满。相反,我感激那段经历,因为它让我学会了成长与坚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将带着这份成长与领悟,继续前行。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勇气,有智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能够勇敢地面对,用爱和智慧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建秋的简介」
男,湖南醴陵人,现为河北秋源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苑诗词学院高研二院学生,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协会会员。80年代初在部队团政治处一名新闻工作者,退伍回乡后到新闻单位当记者。在90年代初下海经商,后因从事新闻工作而中断。在部队时爱好新闻,文学写作,曾零星发表过小小说、散文、杂文,诗词。2000年10月重新执笔文学创作以来,已在《作家天地》《工人日报》《羊城晚报》《长沙晚报》《燕赵晚报》《湖南日报》《当代文学》《辽宁青年》杂志《湖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解放军报》《株洲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诗词,文学作品几百篇。现在特聘军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