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版图中,末流学校常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秉持“实事求是、由易到难、教学相长”的理念,能为末流学校的教育带来新的启发与实践方向,打破困境,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实事求是是破局的基石,要求我们立足末流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准定位教育目标与方法。通过摸底测试、问卷调查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家庭背景,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清晰掌握学情,才能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教学,将精力优先聚焦于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如识字、计算能力的巩固,而非盲目追赶课程标准进度。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增强知识实用性、降低理解门槛的关键。用市场买卖计算、社区现象分析等学生熟悉的场景设计案例,让知识不再抽象。结合地方文化或学生兴趣,如融入短视频、运动元素,能极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在资源配置上,末流学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纸板模型、实物演示等低成本教具,同样能实现教学的直观性。积极寻求社区合作,如图书馆资源共享、企业参观学习,有效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由易到难的阶梯式教学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效路径。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基础—巩固—提升”三个层次,让学生能按照自身节奏稳步前进。数学从四则运算逐步过渡到应用题,语文从段落阅读进阶到写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微任务”作业,如每天掌握5个单词,让学生在一个个小成就中积累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的模式,每节课从复习旧知引入,再逐步叠加新知识点,让学生轻松跟上教学节奏。设立弹性练习题库,基础题占60%、中档题占30%、挑战题占10%,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所收获。同时,用图表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如错题减少量、作业完成率等,使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教学相长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与共同成长。教师应转变观念,从让学生适应自己转变为主动适应学生。采用“诊断式教学”,根据课堂实时反馈、作业错误率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定期组织教师研讨,分享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口诀记忆法、游戏化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共建,开展“小老师”活动,让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或学生分组备课讲解简单知识点,促进知识的内化。设立匿名建议箱,收集学生对课堂的改进意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更贴合学生需求。
构建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也至关重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教学,多用鼓励性语言,如“这个问题有挑战,我们一起来试试”,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定期举办非学术活动,如班级运动会、手工课等,拉近师生距离,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为实现末流学校教育的持续改进,还需建立综合策略体系。家校协同机制必不可少,通过定期家访、家长课堂,帮助家长掌握辅导作业的方法,为学生建立家庭学习支持。教师激励机制则能认可教师在末流学校的辛勤付出,提供差异化教学、心理辅导等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要接受教育改善的渐进性,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评估成效,制定长期目标规划,避免急功近利。
末流学校的教育突破不能简单模仿名校模式,而应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由易到难、教学相长”的理念,通过渐进式引导和双向互动,逐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校在困境中创新求变、积累实践智慧的过程,终将为末流学校的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王培鉴(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