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海
关于我收藏秤砣的报道和心得。首先感谢史奎华老师和省、市、县电视台的记者朋友们的厚爱,还要感谢茌平收藏界乌守东、杨海明、马勇等诸多藏友的帮助,以及张富海老总、张立军经理、刘本科老师、王银祥会长、高殿军馆长的鼎力相助。
我通过10多年的收藏积累,收集了上千枚不同历史时期材质和造型的秤砣,还有一千多根老称杆和斗、升、尺子等度量衡器物,这些老物件充分展现了度量衡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向逸夫计量博物馆捐赠藏品
1. 收藏规模与多样性
自2004年起我开始收藏秤砣,目前已收集超过1000多枚,秤砣涵盖秦代至现代的各类“古权”(秤砣的古称)。这些秤砣材质多样,包括铁、铜、银、陶瓷、锡等,甚至还有罕见的石权(石头材质,因耐腐蚀常用于南方盐运称重)。造型方面,既有十二生肖、狮子狗、官帽型、葫芦等动植物形态,也有几何形状如梯形、锥形等,体现了不同朝代工艺与文化的融合。
2. 特殊藏品与历史价值
秦代至清代的代表性秤砣:秦权(馒头形)、元代葫芦形官用权(带“官帽”)、清代兽型权(如动物羊型、狮子狗形)等,均反映了各朝代度量衡制度的特点。
红军时期“五星”秤砣:阳刻有五角星,用于称量粮食,具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我捐献一枚红军时期的秤砣,赠送给徐淑芝老师胡屯徐河口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我认为最具时代价值的藏品之一。
稀有堂号秤砣:如“槐荫堂王”铭文的10斤秤砣,购自德州藏友,此类带堂号的秤砣因罕见而备受珍视。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我已无偿捐献给了中国计量大学逸夫博物馆,让它得以传承发挥更大的历史价值!
百岁老人张宗源题写“天下第一砣哥”
3. 收藏动机与文化传承
我最初因偶然接触一枚“小流星锤式”古权而萌生兴趣,是乌守东老师带我走上了收藏之路。后通过查阅书籍和实地寻访(如山东聊城、临清、德州、济南、平阴等地)逐步深入。
我认为,秤砣不仅仅是交易工具,更是历史、经济、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公平、公正、诚心”的社会理念。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杆秤秤砣逐渐消失,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希望能通过收藏保存这段历史记忆,传承中华度量衡文化,弘扬中华伟大复兴梦而添砖加瓦。
4. 研究与学术价值
通过我收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也购买了大量的度量衡书籍。通过读书研究发现了一些历史文化元素。例如指出元代官用与民用秤砣的差异、清代雕工精细化趋势等。清朝以前的造型设计简洁大方,清朝以后的造型美观更具人们的审美观点。此外,石权的使用与南方盐业贸易的关系,以及秤砣上刻印的吉祥寓意(如“十全十美”“时来运转”“公平公正”“年号”等),均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与精神追求。
综合以上内容,我自己认为收藏不仅是一项个人爱好,更成为记录中国度量衡历史与文化的生动档案。其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展现了民间收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乌海,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中共党员。聊城市作协会员、茌平区作协副秘书长、茌平区鲁仲连研究会秘书长、茌平区新媒体宣传部副部长、茌平区地名研究会副秘书长、聊城市茌平区石权文化展馆馆长,肥城市收藏家协会监事、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会员。人称天下第一砣哥,其事迹被省、市、县电视台报刊多次报道。《全球华人诗歌典藏文集》特约作家,医务工作者,爱好广泛热心公益。虽海纳百川,但终一事无成,只陋室自嘲尔。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
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340期
本期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