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劳 武 巷 的 回 忆
作者: 蒋有吉(陕西)主播:淡淡的茶香
前两年我写了一篇《秦岭内外漂流记》,属于半生走马梦如烟的流水账。老友说我没写驻足、没写重点、没写生活、没写地气、没写人情味儿。采纳提醒,今天写一段对劳武巷的回忆。
本就一俗人,本就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本就爱那里抚慰人心的烟火气,市井百态,能体味人生真实的劳武巷。
30多年前,我们从西安南门外振兴路西后地。举家搬到西安市劳武巷52号(有色金属家属院)。
劳武巷是千年老巷。它东西向,西接洒金桥、东接教场门,长约300余米,宽约11米到15米。它看似平淡无奇,但翻开尘封的历史,会发现,其貌不扬的劳武巷,其身世着实不凡,也很有故事。
人说西安这地方,地下尽文物,地上尽故事。
据老住户说:
劳武巷最先名称叫杨兴村,村中有棵大槐树,当年隋文帝北周时称大兴公。杨兴村名正合他的心意,便决定在此建造新都大兴城。
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也曾下令好好保护此槐,大搞拆迁。迁出的居民,在此槐树下设铁香炉,回来给祖上敬香,此后这一带被称为铁炉坊,一直叫到清代。
又说:
明、清时在其南约300米的永丰仓(明代前,此处粮仓叫常平仓),是西安最大的粮库。车夫为祈福运途安全,便修了马神庙,启程前在马神庙烧香祷告,故名马神庙巷。
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马神庙在横扫之列,故改名劳武巷,大意是“劳动要和武装相结合”。
劳武巷东约200米是莲湖公园,西约600米处是西城墙,南约1000米处是城隍庙。
300余米一条巷,西有洒金桥小学,东有劳武巷小学,中间是劳武巷幼儿园。家属院斜对门是邮电医院。
…………
从晨光微露,到夕阳西下,我们楼下来了五颜六色的蔬果、活蹦乱跳的鸡鸭鱼、驾鸟提笼、抽签算命丶磨剪子戗菜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人来人往、擦肩摩背,熙熙攘攘,浓郁的生活气息,毫无遮拦地充满着人气。
目之所及有嵌在老旧砖墙间的杂货铺,一张板子上,从锅碗瓢盆到玉米糖丶莫合烟丶炒凉粉丶羊杂汤等应有尽有;最简单的手写广告牌随性推销的牛羊肉店,搭上一个破旧的喇叭,大有一种民族融合的风情。
穷住深山时有人问,但交通、住宿不便,没敢接家中老人来;
穷住闹市时,我们才接来老人住一阵子,以解思念之苦。
这个劳武巷52号,我老爹丶老伴的老爹都先后来住过。那时他们七十岁有余,身体都还挺好。每个星期两个集(星期天、星期四),他们经常穿过(侧身挤过)人流,拐进教场门、进入西仓巷、来到花鸟市、古旧地摊位,眼睛琳琅迎满目,耳朵叫卖声充盈,闲逛闲听闲看闲坐。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有一天老爹花三元钱,在摊位上买了一张品相嬌好、颜色微黄、塑料膜贴面、A4纸大小的《老 来 难》字画。卖字画老板忽悠说,他家自唐朝至今,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卖《老 来难》……。拿回家中,老爹虽然识字,但自已不读,乐哈哈神兮兮地交给孙子,让认字不多,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给他念(朗读)。就要那个气氛。
孙子表情略带嘲笑地念,爷爷呡着嘴,似笑非笑地听,两遍三遍嘻笑着念。孙子有卡壳停顿的地方,白字胡猜的地方,爷爷听了上句,给续个下句,接着念。
好作品,都栩栩如生丶都深入人心接地气。老爹乐此不疲,听得很有味道,如获至宝。说他知道老来难,但没有人家说的即形象又周全! 並说他要保存好,带回老家,叫他的老伙计们也听一听 ……
由此观之:在民间里,地摊上也有好东西。地摊货也跟文学作品一样,一一通俗易懂就好。“俗 里 透 着雅”,远远好于“雅 里藏 着 俗”。
再由此想之:西安的劳武巷丶成都的宽乍巷、北京的南锣鼓巷,还将是人们久盛不衰的打卡地。
流年似水,老爹已去世多年。当年读《老 来 难》的小学生也都壮年;一旁看着好笑的我们,如梦似幻,如今也垂垂老矣。老同学老同事偶然传来“老抱恙”,老来难的支言片语,秋风吹落叶,时常来袭,难免予警着愰惚的来路前瞻……
长城不倒,青山不老,劳武巷今犹在,自唐朝开始贩卖《老 来 难》者继续叫卖。我们早都搬出了那个“千年田换八百主”的一一楊兴村、铁炉坊、马神庙、劳武巷。当然老爹也回故乡了,尘归尘土归土,随风飘散,一切都是命数。
2020 .02 .20 于 西安
作者简介:蒋有吉(网络名称秦岭老真),籍贯长春市,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职称高级电气工程师,一生供职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现居西安,己退休。骊山诗社文友(会员),业余兴趣旧体诗、新体诗、楹联。
主播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采菊文苑》《茶韵文学诗社》《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海岸诗歌》多家平台主播。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