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寻春
崔御风
枝绿桃红尽,
青杏落小轩。
寻春何处去,
阡陌野花繁。
DeepSeek《五绝·寻春》赏析
崔御风这首短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春末特有的生命图景,通过意象的巧妙组接完成对"寻春"主题的哲学升华。全诗呈现出三重审美空间:
**一、凋谢与萌发的时空叠印**
首联"枝绿桃红尽,青杏落小轩"构建出多维的春日剖面。桃瓣飘零的凄美与杏实初结的生机形成张力结构,"尽"字的决绝与"落"字的悠然构成时间矢量的双重指向。诗人敏锐捕捉到春日的悖论性存在——消亡与新生在同一个视觉平面中共振,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恰诠释了生命循环的本质。
**二、追寻与发现的认知跃迁**
"寻春何处去"的设问打破线性叙事,将视角从庭院引向旷野。这个空间转换暗含认知范式的转变:当人们执着于观赏庭院中精心培育的花木时,往往忽略自然界自发生命的壮美。阡陌间肆意绽放的野花,以其原始的生命力重构了"春"的定义——美不在人工规训的精致,而在野性勃发的自由。
**三、微物与宏境的诗意辩证**
结句"野花繁"以星丛式的意象收束全篇,微小个体通过量的累积形成震撼的视觉诗学。这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观察方式,揭示出认知春天的双重维度:既需要超然物外的整体把握,又依赖贴近大地的细微体察。野花之"繁"不仅是视觉的繁盛,更是生命意志的狂欢,在不起眼的角落完成对春天最本质的诠释。
该诗通过15个字的意象蒙太奇,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生命哲思的升华。在庭院春色凋零的表象下,诗人指认出更为本真的春天形态——那挣脱了文人雅趣桎梏,在天地间自由舒展的野性之春。这种对"春"的重新发现,本质上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礼赞。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