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贵先生《受雪》座谈发言辑录
二月十五日,在曹林燕主持下,在杨亚贵柿园子居所,进行了《受雪》散文集赏析坐谈会,现将主要发言揖录如下:
一、理洵:杨亚贵散文读后
和杨亚贵先生几年前在一个活动中相识,加了微信,就在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他的文章了,几年来读的较多,觉得他很爱文学,写得很多,写得很勤,当然也写得很好。看了看目录,《受雪》中的一些篇目已经读过,下面我具体谈些阅读后的感受,和各位进行交流。
杨亚贵散文大多随手取材于身边的生活琐事,但读者读过却并不觉得琐碎,而是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文学就是写生活的,把生活艺术化了,就达到了文学的高度。
他写生活琐事,却不显得琐碎,主要还是细节的选择上删繁就简,不蔓不枝,加一分稍嫌其多,减一分稍嫌其少,情节把握上拿捏得恰到好处,很能显出作者对于整篇文章的掌控能力。有时你读着如读明清小说中的一段,但它却完美地孤立着。
他的语言也是简洁明快,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准确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语言风格清爽自然,有时还流露出一些汪曾祺式的聪明和幽默,能传递出作者的心智和思考维度。
总的来说,杨亚贵散文扎根在关中乡土,他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和浓厚的感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村世界。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命运的冷静审视,在地方性书写中蕴含着大众的人文关怀。
二、王向力:向往一种田园一一杨亚贵散文之我观
中国文学的传统,自晋陶潜有《归田园居》诗赋,直到唐代又有了田园诗和边塞诗之后,田园便是历代文人咏歌的题材。这种题材的选取有着对岁月流逝的凭吊,对往昔敦朴生活的追忆,个人境遇的抚伤惜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于表达与自然相契合的一种生命的感悟。我以为亚贵兄的散文集属于最后一种。
这种选择是作者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是他散文开拓的一重境界,更是他对于生活的朴实而深刻的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对于田园的印象是荒芜的,陶渊明说田园荒芜胡不归。但对于荒芜的田园,我们该怎么办?自然,我这里所指的荒芜是精神与文化的荒芜,在滔滔者皆如是的世事里,我们是需要从容适应还是努力重构,或者说在业已荒芜的田园里,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的人,我们需要以怎样一种心灵感受它的美和神韵,从而在文学的世界里重塑一个心目中的田园。亚贵兄无疑在完成着这个任务。
他的散文所呈现给我们的田园世界的底色是柔和恬美的,传统文化的温情与含蓄浸润在字里行间,常常让人会心一笑,生出余味无穷的感觉,
我要说的是读他的文字常让我想起三位作家来。
第一位是汪曾祺先生。在我认识的朋友作家里,理洵,林燕,亚贵都深受汪的影响,这类人共同的特征是拥有古文人的心境和雅趣。举凡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在他们的笔下都能写出意趣来,而文字典雅从容,不故作艰深甚至媚态。这种功力需要长期的文化熏染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才能厚积薄发出来的。亚贵兄的一批散文是显示出这种气质的。
第二位呢,是我看到了蒲松龄的影子。他的志异的篇什,是在观察着乡间社会变化中的人物与事件,并思索着这种变化背后的问题与原因,行诸于文,品评人物,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这种影响,一方面使他形成了对古文字的敏感,一方面又使古雅的文字不着痕迹地化入白话文中。文学中好的语言便是这样炼成的。而好的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事雕琢。不留痕迹,平易流畅,娓娓道来。
第三位作家是台岛的陈冠学,他有一本在台岛十分畅销的书《大地的事》(今译《田园之秋》)。这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他在台南农村度过的几年生活,播种、收获、售卖、访客,每日的短暂游历,以及周边晨昏,雨夜与山水的变幻。对大自然的赞叹,普通人的安逸和满足,以及对生命的思索与表达,成为这个时代描写田园生活的经典之作。亚贵兄是立足在田园之中的,从这个方面讲,他拥有较之所谓采风者、暂居者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他的才力和深度的观察,他文字的境界还会更上一层楼的。
《受雪》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乡土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发现与重建,发现是寻找新的意义,而重建则意味着继承中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所要表达的社会仍深邃而广阔,亚贵兄也还任重而道远。
祝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不断有佳作面世。
三、刘少青:杨亚贵的文学春天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晴空万里,大地回春,普天同庆杨亚贵先生散文集《受雪》研讨会召开和“天籁堂”堂匾挂牌仪式隆重举行。
皇甫川人杰地灵,八里原仙气升腾。生长在原下、川中的杨亚贵在皇天厚土的滋润下,写出了不朽之作,读来灵动俊逸,充满趣味,引人入胜。
亚贵作品取材广泛,富有乡土韵味和烟火气息。
亚贵作品主题鲜明,阳光正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昂扬多姿的生活画面,篇篇都绽放着正能量。
亚贵的文字灵动、形象、凝炼,独树一帜。
文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文品。亚贵的文品好,源于他的人品好。亚贵与人为善,慷慨大方,敬老爱幼,誉满乡梓。其高尚道德情操投射到作品中,都是高大上的吸睛之作。
亚贵的作品好,好在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笔耕不辍;还在他多才多艺,经历丰富,加深了对人生与社会地认识,充实了其作品的内涵、厚度与穿透力;更在他有个贤内助。亚贵的成功,既有他自己的付出与不懈努力,更有他夫人持之以恒地支持与助力,军功章力有亚贵的一半,更有他夫人的一半。
亚贵文学的春天到来了,愿他佳作叠出,创作长虹、光耀文坛!
四、赵富刚:《受雪》的美学境界
我们都知道美学有三个境界,致用、比德、畅神。读杨老师的作品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快餐不绝于耳。关于美丑的区分也会让人们混淆。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为美之为美,斯恶矣。如何把这种乡土文学中的美感传承下去?我建议应该让他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来滋润和启迪读者的心灵,杨老师的文章从乡村出发,一字一句都饱含着真挚情感,很容易让读者共情和共鸣。《受雪》似真经一样九九归一而来,期待杨老师的下一部作品问世一次,以飨读者。
五、李耀锋:我说亚贵先生的“无悔”
今天的天籁堂,群贤毕至,恰韩伯屿洪都之盛;名流荟萃,有王右军兰亭之美。躬逢盛典,不胜荣幸。老朽何知,本不敢轻言。但是既然和大家一起喝了茶,又承蒙众位高看,也就斗胆添言两句。
愚以为,天籁堂主的人生,承得起“无悔”二字。人生数十年,皆有可悔,孰能断言无悔?然各人可悔之处,有主有次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天籁堂主之无悔,在人生关节之大处,且至少有三。
在这个以虚荣为主体,奉金钱为圭臬的社会,天籁堂主既没有被世俗所裹挟,又没有被时代所淘汰。而是凭借自己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质朴的德行诚信的经营,赢得了乡里的认可社会的肯定,使自己的家庭在物质上充裕富足,上可敬奉高堂萱花,下能培育子孙幼苗。小日子岁月静好,月淡风清。此天籁堂主 人生无悔之一也。
其二,人生际遇不可强求,经商从政,做工务农,皆随天机而定,非人力所能更辙。然人性之贤良聪慧与顽劣愚钝,兴趣之高雅精致与低俗粗鄙,则既有先天本性之基因,更在后天发力之方向。天籁堂主能于日间劳作之余,秉烛夜读不辍于学,辄有感悟辍耕以录。虽仰攀阳明、东坡,亦堪比和靖、南村。兴致之雅追求之高,远非乡间凡人所可喻也,亦足为天下学人之楷模。 吾谓天籁堂主: 学富五车半,才高八斗三;驻足风凉原,俯瞰皇甫川。五十志学享天籁,观窑受雪游龙泉。书曾读三坟五典,文敢比灵均子安。足见其天性人品,既雅且贵(此乃高雅冠绝之雅,而非屈居第二,亚军之亚)。此天籁堂主 人生无悔之二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圣人认为,孝道是至德要道。旧时历代君王,皆号称“圣朝以孝治天下”。可见孝道乃是中华民族人文之根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 指代的是国家和民族,所以我们在座列位,都是忠君爱国的)。亚贵先生的孝敬高堂,是名闻三川妇孺尽知的。伺汤奉膳尽心竭力,促倒扶起无怨无悔,和颜悦色晨昏定省,冬温夏凊战战兢兢。母呼疾应母命立行,昼居夜寝左右侍奉。人能孝敬父母,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来路,就活得充实,精神有寄托灵魂有归宿,就能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扬名后世为的并不是 个人荣耀 自身享乐,而是为了以显父母 不辱祖宗。人过六十步老境,进门能喊一声妈。此天籁堂主 人生无悔之三也。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天籁堂主之齐家,约略算得上立功,那么著述治学自然是立言,而孝敬慈母无疑是立德。有此三不朽,人生自然是无悔的。故今日谨言“无悔”二字,以赞吾弟亚贵先生的为学为人。最后,以唐宣宗的两句诗,奉赠天籁堂主并在座诸君: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祝愿吾弟亚贵和在座众位高才,学识精进,佳作喷涌,立身行道,树事功于当世,布德泽于后人。
顺颂时和岁稔,永绥吉劭。
乙巳戊寅己酉 於皇甫嘉川天籁堂
六、李宏刚
尊敬的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新年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我镇著名乡土作家杨亚贵先生天籁堂的挂牌仪式及散文集《受雪》的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汤峪镇文化站,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它不仅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今天首发的这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扎根乡土、反映时代、充满人文关怀的力作。
在《受雪》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锋,描绘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仿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村的变迁,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这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作者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出版团队的支持与努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作者,感谢他用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乡土、理解生活的窗口。
同时,也要感谢出版方的精心策划和辛勤付出,让这部作品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今天的挂牌和座谈会,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乡土文学的一次致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唤起更多作者对乡村的关注,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也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
最后,预祝本次座谈会圆满成功!祝愿作者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再创佳绩!也祝愿各位来宾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