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盛杉
晨雾未散时,溱潼古镇的石板路上已传来悠长梆子声。卖春饼的老张头推着桐木小车经过黄龙士故居,檐角悬着的青铜棋枰风铃叮当作响,檐下新挂的电子屏正滚动着“日月开新元,天地又归春——共筑千亿之城”的鎏金标语。他车筐里整整齐齐码着金黄的状元饼,这用溱湖菱角粉揉制的点心裹着《泰州学派》里记载的“知行合一”四字馅料,咬开时脆响如春冰初裂,芝麻糖浆裹着姜堰崇文重教的风气在舌尖漫开,恰似新春城市发展大会上飘散的茶香,浸润着“以匠心筑城”的铿锵誓言。
报春的鹁鸪鸟掠过姜堰中学的银杏林,惊起教学楼前浮动的琅琅书声。北大街崇儒书院里,滚莲湘的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正往绸带上系新打的铜铃。他手中翻飞的糯稻秆忽地停顿,望着廊下临帖的少年笑道:“高二适先生练字时,可是用溱湖水研墨的。”檐角铜铃与河对岸塔吊的机械臂同频共振,智慧新城工地的打桩声,竟与运盐河上画舫的橹声合成奇妙和弦。满载研学少年的游船刚穿过古盐运河遗址公园,船头教师手持的扩音器里,正播放着城市发展大会的实况:“不断增强城市的现代感、烟火气、标识度,更好地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
在千亩垎田深处,油菜花香拂过王栋纪念馆的院墙。穿蓝布衫的老农弯腰掬起一捧黑土,土里混着去岁稻茬的金屑,在朝阳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这土能养出河横的生态大米,也能长出状元郎哩!”他指着田埂上新立的智能气象站,电子屏正显示着土壤墒情数据。远处忽然炸响三声铳炮,震得龙溪港的水波漾起连环金圈——原是里下河水乡的打春牛开始了。披红的耕牛额前缀着绸花,老把式唱着《春牛调》,木犁划开的新泥泛着油亮的光,混着姜堰二中早读的《劝学》诵读声,酿成特有的春泥芬芳。田垄上“康养名城”的规划蓝图随风翻卷,智能插秧机的导航光点,正将“千亿之城”的坐标投射在沃野。
溱湖湿地公园的观鸟台边,上海来的画家支起画架,笔尖掠过水面时,惊起越冬的骨顶鸡振翅,翅尖的水珠在晨光里碎成王艮《乐学歌》的残句。生态监测站的青年技术员捧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与芦苇荡的绿浪同频共振,恰似当代“格物致知”的注脚。“这是全省首个湿地碳汇监测系统。”他指着远处在建的零碳生态馆,“未来这里既是科研基地,也是康养中心。”茶社里飘来溱湖八鲜的香气,穿对襟衫的茶博士拎着黄铜长嘴壶,壶嘴在空中划出的弧线,恰似省姜中体育馆的流线穹顶,又像城市发展大会上演示的活力新城三维模型。
暮色漫过苏维埃公园的玉兰树时,智慧教育园区的玻璃幕墙正泛起暖黄光晕。穿校服的孩子们举着糯米纸灯笼穿过院士长廊,灯面上“教育立区”的烫金字样,在顾高镇老区纪念馆前游成星河。改造自清代考棚的智慧教室里,全息投影正重现黄龙士的“镇神头”绝技,围棋AI与学生对弈的落子声,应和着溱潼会船博物馆里的古老橹声。窗外新落成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正将“活力姜堰”的代码写入数字基因——那闪着幽蓝光芒的服务器阵列,仿佛王栋笔下“百姓日用即道”的现代诠释。
更深夜静时,龙溪港的货船仍亮着星火。船娘在甲板上腌渍的紫红色苋菜梗,将在梅雨时节化作佐粥的珍馐。岸边的水杉林里,守垛人小屋的收音机飘着扬剧《百岁挂帅》,天线指向的星空下,教育小镇的建筑群如巨轮启航,生态温控大棚的LED灯带如银河落地。春夜的姜堰枕着两千年的波涛,把“教育之乡”的密码译成现代诗行——那新栽的蔬果苗里藏着物联网芯片,黄龙士的棋谱正被编译成算法,而溱湖湿地新筑的观鸟塔,已悄然挂上“绿水青山”的数字化匾额。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高二适纪念馆的飞檐,溱湖水面浮动的不仅是粼粼金波,更有教育、生态、旅游三股清流的交响。运盐河畔的智能导游牌忽然亮起,显示着今日研学路线:从黄龙士棋院到河横生态农场,从苏维埃政权旧址到省级溱湖湿地,每个坐标都闪烁着“三宝明珠”的光华。三水大道上,城市发展大会的余温仍在蒸腾——智慧交通枢纽的钢结构正拔节生长,康养社区工地的绿植墙已萌发新芽,老东桥头的全息投影,正将“千亿之城”的蓝图幻化成凤凰展翅。
卖状元饼的老张头又推车经过教育小镇,车铃与省姜中早操的鼓点共鸣。他望着工地上“极致匠心”的标语,忽然从车底暗格取出珍藏的紫砂壶。壶身刻着“天地又归春”的诗句,茶水注入时,壶内竟浮起溱湖微缩景观——茶烟氤氲处,王栋执卷漫步,黄龙士落子生风,高二适的狂草化作湿地栈道,而当代建设者的身影,正将历史文脉铸成城市骨骼。这穿越千年的回响,正化作姜堰大地最浑厚的春之声,在“康养名城”的晨光里,谱写着生生不息的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