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五十章
作者:憨子
善摄生者 其无死地
提要:
在本章里,老子指出社会上很多人因为过分的重视自己的生命,导致自己不能寿终正寝。为此,他提出了人应该遵从自然规律,自自然然的活着,不可违背规律强行争名夺利、过度重视养生的观点。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注释]
① 出生入死:离开生就是死。人只有生死两种情况。② 生之徒:徒,属、类。生之徒,平安长寿一类人。③ 十有三:十人中有三人,即十分之三。④ 死之徒:这里的死指夭亡,死之徒即半道夭折的一类。⑤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动,往往,常常。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生存的,却往往意外死亡。⑥ 生生之厚:第一个生是动词,求生,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存。生生之厚,意为求生的行为过度了,或求生的欲望太强烈了。⑦ 摄生者:摄,保养、养护、养生。摄生指养生。⑧ 不遇兕虎:不遇,避开;兕,犀牛。兕虎,犀牛和老虎都是猛兽,在这里代指风险,危险。⑨ 入军不被甲兵:入军,上阵打仗;甲兵,指刀剑。本句意为能够打仗不为对方刀剑所伤。⑩ 无死地:没有死亡的风险(因善于规避死亡的风险)。
[译文]
人离开生存就是死亡。能平安活到老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夭亡的人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往往因为自己的原因走向死亡,这类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其求生的行为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会避开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军打仗也善于规避对方武器的伤害。对于他们而言,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伸爪,锋刃无处刺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善于顺其自然,没有死亡的危险。
〖刘彦强憨解〗
道德经第五十章是人们对老子误解最严重的一章。认为老子在本章里讲养生之道,核心是人活在世,应该为保全生命注意规避风险。实际上,老子依然是按照万物皆有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的道理,要人们遵循人生规律,顺其自然,不可妄为。
本章明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老子讲人离开生就是死,生死两个方面必居其一。然后分析人由生到死的三种情况:能正常活到老的人、因自然原因短命夭折的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却常常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死亡的人。这三种人各占三分之一。第二个层次,老子对因第三种原因死亡的人进行分析,指出其死亡原因是过分的重视人生,因为特别重视怎样活着而导致早亡。接着就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以正确的行为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生命。
人们最为误解老子的,是老子在本章中讲的“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认为这是逃避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是自私自利的贪生怕死。他们忽略了老子在前面强调的人是因为“生生之厚”才导致生命的早夭的不理解。所谓“生生之厚”,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过分重视自己的人生,包括所谓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为此而经常违背“天道”也即自然规律,一生被名缰利锁,患得患失,为名利地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如此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如何能长寿?显然。老子这里所强调的“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说人不要“生生之厚”,依靠拼命争夺名利来获得所谓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为了正确理解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我们不妨看看庄子是怎样解释的: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庄子借关尹之口说道:老子的“以其无死地”的原因就在于“其天守全,其神无隙”,也就是依照天道自然行事,没有什么特殊的“智巧果敢”。大概是怕人们听不懂他的意思,庄子借酒醉者坠车受伤害较小的原因说明:醉酒的人和普通人的关节完全相同,但同样是坠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乘车,也不知道自己坠车,完全不知死生惊惧,所以坠车时没有任何自我防护,结果反而没有多大危害。庄子据此说“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他告诉人们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夭亡的领域。
我以为,庄子的解释正是对老子“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的最好注脚,其核心就是人生应顺应天道,不可违背规律强行争竞豪夺。
现实社会中,许多人特别强调所谓“人生的意义”,所谓“实现人生的价值”,偏偏就忘了人生的第一要义是生存,是自自然然的活着;人的根本价值就是人本身的存在,就是安安全全的活着。他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就是官高位显、财大气粗,并且越是位高权重,越是富甲天下,越是有价值,越是活得有意义。因为忘了根本,就违背自然生存的规律去“奋斗争取”,使自己身心受到伤害;更有甚者,因为觉得自己“价值难以实现”,“活得没意思”,于是就生活在懊恼悲哀之中,整天凄凄惨惨戚戚的,如何能够长寿?至于那些对“实现价值”彻底绝望,怨而自杀的人就更不用多说了。这些人的短命是必然的,其原因就是老子批评的“以其生生之厚”也。
所以,老子在本章主张的“善摄生者 其无死地”绝对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自管自的逃避风险,而是要人们恪守“道”的原则,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不妄为,不争抢,不伤害人,一切顺其自然。
说到“善摄生者 其无死地”,我在前面第四十五章所说的管宁可以算一个这样的“圣人”,此外,陈寿还为两个类似管宁的人作传。
第一个人名唤胡昭,汉末战乱时避居冀州,一度声势喧天的袁绍知道他的才能请他出山,他因此逃回乡里隐居。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多次礼请,拗不过的情况下他只好应命前去,见了曹操之后,他强调自己是“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诚恳的要求放他归去。曹操知道他“义不相屈”,只得由他去躬耕陇亩,“以经籍自娱”。曹魏正始年间(240-249)骠骑将军赵俨等数十重臣接连上书向朝廷推荐胡昭,但胡昭始终不去应征。嘉平二年(251年)魏帝曹芳“公车特征”,不去而逝,年八十九岁。
第二个人名叫张臶,少年时曾在太学读书,学养极高,后归乡隐居。袁绍占据河北时曾多次征召也都坚拒不去,并为躲避袁绍移居上党。管辖上党地方的并州牧高干表请他为乐平县令,他又逃到常山躲避。曹操为汉丞相后数次以理征召也都拒绝不去。曹魏明帝太和年间诏求隐学之士,州郡都推荐张臶,他都以老病为由拒绝。正始元年(240年)无病而卒,年高一百零五岁。
注意这个寿数:管宁84岁,胡昭89岁,张臶105岁。熟悉《三国志》的人都知道,三国乱世那些因灾因战争死于非命的普通人我们不考虑,但就魏蜀吴三国中由陈寿作传的那些显赫人物而言,绝大多数的寿命也就四十多岁,司马懿算是最能熬的,熬死了同时代三国的所有文武名臣,其寿命也就73岁。将他们与管宁、胡昭、张臶相比较,这些文武名臣应该说是光宗耀祖,赢得“身前生后名”了,但都属于老子所说的因“生生之厚”而“动之于死地”的人。
说到因“生生之厚”而“动之于死地”,除了上述错误的人生观之外,还有一种是过分重视自己的延年益寿,因而特别注意“养生”导致的“动之于死地”现象不能不说。
先请大家听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斯大林时期,前苏联除了一位养生专家博戈莫列茨,根据他的研究,人能够正确养生就可以活到150岁。斯大林对他的长寿理论很感兴趣,非常关心他的工作,博戈莫列茨提出的任何要求斯大林都要求苏联政府予以满足,他被授予各种奖章和称号:科学院院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但这位长寿专家却于1946年去世,中年65岁。当部长会议请示斯大林如何安排博戈莫列茨的后事时,斯大林沉默半晌后呐呐道:“骗子,他把我们都骗了!”
类似于博戈莫列茨这样的养生专家现实中并不少,说说我国著名的两位养生专家吧。
梅墨生,我国著名养生专家,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2019年6月14日去世,终年59岁。
林海峰,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是声名显赫的养生专家,中国营养健康网的董事长,中国保健食品先写会健康专业委员会以及长寿组营养专家。2019年11月11日去世,终年51岁。
我们的这两位专家寿数都低于博戈莫列茨。
养生专家不长寿,为什么?先看看养生专家都教人做什么:不能吃这不能吃那,要吃这要吃那,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必须做这做那,什么时辰做什么时辰不做……等等,等等。想想看,就养生专家教的这些规矩就把人折腾得够呛,而且人动辄先要想想怎么办,并由此事事时时想到死,这人活得还有趣味么?如此情绪操纵思维还能长寿么?况且,养生专家教人的做法有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是否真的符合科学?
行文至此,我必须再次强调一下:老子并不一般的反对人们重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也不反对人们养生,而是反对因过分的重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过分重视养生而违背天道(客观规律),导致自己早亡的现实。
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