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再说雨水节气
林占东
再过两天就到雨水节气了,雨水交节在数九的“七九”中,此时已是河水破冰,大雁北归。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水节气里的降雨,自然又与其它节气不同:名之雨水,则降雨量极多,虽然降水量极多,但又不是疾风暴雨,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所以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由于我国地理纬度跨度较大,南北地区进入雨水节气的时间虽然相同,但自然景色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虽然到了春季雨水,却仍然还是天寒地冻,冰封千里,尚未有明显的春天气息,所以明代诗人王冕有诗“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而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莺啼鸟语,一幅早春的景象,所以晚唐诗人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的最大特点是阴晴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春天的雨水,自然也与其它季节不同——春雨细如丝,春雨悄无声,春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如果说立春节气的到来为万物复苏提供了温度热量,那么雨水节气的来到,就为草木萌发供给了水分营养。所以清代诗人查慎行有诗句“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句“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代诗人徐俯有诗句“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古代文人对雨水节气不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句,而且还为其取了许多别名雅致。主要有正月中、送暖、洗藻、淑气、可耕之候等。取名“正月中”,主要是因为雨水节气交节时间在农历正月中旬;取名“送暖”,因为其象征着雨水节气带来温暖,气温逐渐回升;取名“洗藻”,是因为其意味着雨水洗净万物,带来清新与生机;取名“淑气”,是因为其指雨水节气中温和宜人的气候。取名“可耕之候”,则是因为在南方雨水节气春耕已经开始。这些别名雅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季节变化的深刻感受和丰富想象。
雨水节气和其它节气一样,不但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而且每候都有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花开准时为三候报信。菜花即油菜花,我国种植非常广泛,每年从一月到八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油菜花从南到北次第开放,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壮丽景象。所以明代文人王守仁有诗句“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宋代诗人陆游有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句“李花半落雪成堆,未后桃花录续开”。
自古以来,雨水节就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不管天气下不下雨,到处都充满着一种雨意朦胧的诗情画意;在这一天里,人们也都以不同的形式来乞求着一年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例如川西地区的“拉宝宝”(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习俗如今已发展成全民参与的“保保节”,“回娘屋”是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孝老习俗农村至今还保留着。“撞拜寄”的习俗就是“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接寿”习俗是雨水这天女婿送岳父岳母“罐罐肉”,祝福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岳父岳母回赠雨伞,意寓遮风挡雨,旅途平安。
雨水节气的文化寓意,一是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万物开始萌动,春意渐浓;二是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春耕春播即将到来,适宜的降水对保持土壤墒情、农作物播种、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三是这个节气的到来,告诉人们不忘雨水滋润催生万物之情,由此启示人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情,从而继承和发扬孝老敬老的传统,此外,雨水节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农业生产与自然节律之间关系的重视。
2025.02.16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地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