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竹贤老师去世三周年祭》
岁月匆匆,三年转瞬即逝,有关恩师的记忆,还定格在芝阳张坡的那个老院。她像一篇散文,形,永驻我心;神,每引我行。她又如一首诗,“境”时不时映现脑海,“意”则早已化入我的一举一动。她更似一部小说,总有呈现不完的风景,绕梁的余韵又何止千里百年!
乙巳料峭的春风里,恩师飘然经过,未来繁花的岁月中,恩师训诲的声音,自会走心而绵长!

生命的重量:记忆与遗忘
作者:张林青
正月十七,是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按照我们当地习俗,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祭奠仪式。她老人家的安眠地,背靠禹山余脉,面向黄河,视野开阔,一如她的心胸一样开阔、通达。在鸣炮声中,我们脱下了孝服。这一刻,仿佛是一个仪式性的转折点,标志着母亲正式成为记忆中的存在。从此以后,只有我们这些子女会在特定的日子祭奠她,在岁月的长河中,她的身影将渐渐淡去,直到某一天,当最后一个记得她的人离开人世,她才真正的消逝。
母亲的一生平凡但不流俗,生前为人师表,深得学生尊敬。对待亲友后辈,特别是求学,尽己所能,能帮则帮。就像父亲的外甥感叹:舅母虽是妇道人家,但心胸格局不输男子。因为有学识,即便是谈笑,也有高度。教诲长留,爱泽共存。她的善良、坚韧与智慧,她老人家对生活的通达,通过言传身教,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站在老人家的墓地,我忽然明白:生命的重量不在于它被记住多久,而在于它如何被度过。当我们放下对记忆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爱,去感受,去创造,生命就会在无形中延续。就像母亲的爱,虽然她已离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收到张林青发来写母亲孙竹贤老师的哀文,心中满是悲戚。纸张虽薄,却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沉痛。在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孙老师的音容笑貌,也深切感受到张林青的哀伤。
愿逝者安息,生者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