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闲居之中,品春节真意
——诗歌《春节闲居》赏析
读者 赵正荣
春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热闹非凡、阖家欢聚、走亲访友的时节,处处洋溢着喜庆与喧嚣。然而,李景超先生笔下的《春节闲居》,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春节图景,引领读者走进诗人在春节期间于静谧中追寻真意的内心世界。
开篇“岁至尤爱静处栖,华筵繁扰岂相期”,便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在春节这个特殊时刻,内心所向往的并非是那热闹繁华的盛大筵席,而是偏安于宁静之所栖息。“尤爱”二字,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宁静的钟情,这种情感在春节的热闹氛围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华筵繁扰”四字,生动地描绘出春节期间常见的那种热闹却又稍显繁杂喧闹的场景,而“岂相期”则鲜明地表明诗人对这类场景的疏离态度。这两句诗,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诗人独特的春节心境之门,让我们看到在节日的喧嚣背后,诗人有着一颗渴望宁静、寻求内心安宁的心灵。
“客临笑却言辞婉,闲引孙儿共弈棋”,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即便有客人来访,诗人也是笑语相迎,言辞委婉,尽显其温和有礼的处世态度。但这种接待并非是一种勉强的应酬,而是在不失礼节的同时,依然坚守着内心的宁静。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与孙儿一起下棋的场景。“闲引”二字,将诗人悠然闲适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孙儿对弈的过程中,享受着天伦之乐,沉浸在这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之中。此时的诗人,远离了外界的纷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孙儿的互动里,这种宁静的陪伴,不仅是对亲情的珍视,更是诗人在春节闲居中找到的一份独特乐趣。棋盘之上,棋子的起落之间,既有祖孙二人智慧的较量,又有浓浓的亲情在流淌,为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情。
“手机屏间游六合,幽斋案上阅群籍”,此联将现代科技与传统阅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在手机屏幕间,诗人能够“游六合”,借助现代科技的便捷,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到世间万象,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体现了诗人对新鲜事物的接纳与利用,通过手机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幽斋案上阅群籍”则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宁静空间。在幽静的书房里,诗人伏案阅读各类书籍,在古老的文字中与先贤对话,汲取知识的养分。一边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一边是传统阅读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诗人在这两者之间自由切换,无论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遨游,还是在现实的书籍海洋里探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充分展现出诗人在春节闲居时,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多元。
“身心自在寻真意,夜静唐音韵里迷”,这两句诗将诗人在春节闲居中的心境推向了高潮。“身心自在”是诗人在整个春节闲居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远离了外界的繁华与纷扰,无论是与孙儿下棋,还是通过手机与书籍探索世界,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达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而在这种自在的状态下,诗人开始追寻“真意”,这“真意”或许是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也或许是在宁静中领悟到的那份纯粹与美好。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沉浸在唐诗的韵律之中,如痴如醉。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诗人在唐诗音韵里迷失自我,实则是在唐诗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共鸣,进一步深入到对真意的追寻之中。在这宁静的夜晚,在唐诗的陪伴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深度的滋养,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诗歌的海洋里探寻着生命的真谛。
李景超先生整首诗《春节闲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春节。诗人没有去描绘春节常见的热闹场景,如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舞龙舞狮等,而是聚焦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与生活的细节。通过对宁静栖息、待客弈棋、手机阅读、夜读唐诗等一系列生活片段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春节期间追求身心自在、探寻生活真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宁静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精神世界丰富的追求。这首诗宛如一首清新的田园牧歌,在春节的喧嚣中奏响了一曲宁静的乐章,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己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是否也曾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探寻内心真正的宁静与生活的真谛。它提醒着我们,春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热闹与欢庆,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在于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去追寻生命的真意。
2025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八)于重庆
附:
李景超《春节闲居》
岁至尤爱静处栖,
华筵繁扰岂相期。
客临笑却言辞婉,
闲引孙儿共弈棋。
手机屏间游六合,
幽斋案上阅群籍。
身心自在寻真意,
夜静唐音韵里迷。
编者注:
赵正荣,重庆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12月入伍,空降兵128团7连战士。后调空降兵15军政治部,参与黄继光纪念馆建馆工作。转业重庆市工作后,历任教师、记者、报社总编辑、社长、区旅游局长、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区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区教委书记、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机关党委书记、区纪委书记、一级巡视员等。赵正荣好学深思,文武兼备,异常勤奋。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七千多篇。七次立功,多次受到中央宣传部和重庆市委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