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深处,岁月芬芳
文瑞
收到《繁花深处》后,我的老学生彭晓东发来一则微信:“其实我父子皆很喜欢您富有哲理和韵味的散文,儿子每撰写一篇文章都有您文中的词、句,美段,我发现最多的是‘氤氲’和‘咀嚼’……,他最喜欢您的《黑白苏州》和《虔城韵雨》。而且他有1篇文章被为省级一等奖,多篇文章评为市区级一、二、三等奖。深感荣幸的是,《繁花深处》让我们可以全面而系统的阅读老师的大作了,肯定受益匪浅!”
我不知道我的文字究竟怎样影响了他们父子。但仔细琢磨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氤氲、咀嚼,的确是我比较喜欢用的两个词。而且还有出处,追溯过去,似乎要从我十九岁不到分配到横溪中学教书时说起。
四十多年前,我在一所名字叫横溪的乡村中学教书。彼时,房前屋后、校园内外,到处都是梧桐树。每年四月的时候,梧桐花开的最盛,我整天都氤氲在花香中,甚至是一呼一吸间都是花的香气。这种花的氤氲伴我度过了粗砺而年轻的三年的青春岁月,也自觉不自觉地涵养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阅读美文,还订阅读了《散文》和《青春》杂志。阅读中,我总是会为一些精彩的文章或精致的句子所迷醉,反复咀嚼、品味其中精妙。我每每喜欢摘抄下阅读中发现的精辟句子和一些有哲理的文字,几年后竟累积成了一本厚厚的本子。
记忆中,我会反复咀嚼这些文字,在咀嚼中品出文字的韵律、语境的瑧美、哲学的味道,以致掩巻后那些咀嚼过的文字仍在大脑里映现。有意义的是,这些咀嚼过的文字很自然也在写作中转化成了具有原来影迹却赋有自己语感的簇新的文字。我想,这就是我最早的创作模式吧。
当然,阅读-咀嚼-模仿-改造,或许是大多数写作者成长、成功的路径。如此,篇复一篇,年复一年,写的多了,咀嚼他人的痕迹渐渐淡化,自己的风格渐渐显现,数年十数年后,甚至是有了可供后来人咀嚼的些许精辟文字出现了。至此,一个写作者可谓是略有所成。
这些天,我沉浸在纯粹属于自己的一种难得的书香氤氲的欢愉中——我的新书《繁花深处》春节前出版后,最近这些天连续14批的新书发送,顺丰快递把一本本带着我灼热目光和注满情怀的《繁花深处》一一送达到了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福建厦门、福州、龙岩,广东河源、惠州、佛山、珠海、东莞、珠海、中山,江西南昌、赣州、九江、抚州、吉安,湖南长沙,湖北黄冈、荆州,吉林长春,河北邢台,贵州贵阳,山东青岛.枣庄、曲阜,四川成都,安徽滁州,浙江杭州,江苏南京等地的文朋们的手中或案头。
而随之反馈回来的则是一张张《繁花深处》与各式花儿同框共现的生动美照,以及一回回的肯定、一行行的诗歌、一段段的评语、一篇篇的赞评,还有一则则氤氲岁月芬芳的充满深情的回忆。
迄至3月29日,已有56位师友为《繁花深处》赋诗、撰联、写评61篇首,其中诗联20首(谢建林3首、陈乐秋3首、曾水生2、严诺夫、曹慧明、李遇春、杨遵贤、欧阳斌、康乃馨、邓栋文、陈新、张伟、唐茂祥、何少华、任建华),评论41篇(刘华、马卡丹、黄晶莹、冯志田、方文武、彭昌明、郑斐、钟定智、何少华、丁忠、陆川、龚德明、刘锋、罗平、陈相飞、刘于云、廖彩新、刘七宝生、曾久生、吴良生、王冬、何志清、谢贵芳、胡冬林、龚映華、湛蓝、谢建林、郭文、王媺、唐小斌、廖彩东、赖咸森、谢佳芸、杨淑珍、甘爱莲、郭春华、严太阳、吴玉梅、李观森、谢帆云、唐茂祥)。另,朱强、谭民等师友则以微评形式对作者和作品予以了关注和评价。
与此同时,学习强国(4次)、中国作家网(3次)、浦东作协、赣南社会科学、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赣南师大图书馆、赣州市作家协会、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市文化馆、批评者说、赣州市图书馆、中文传媒(1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5次)、上海头条、大隐书局上海、南赣巡抚、虔州画上(3次)、香落尘外、茶咖点滴(3次)、龙南作家、龙南融媒体、赣县融媒体、最河源、河南省青作协、见仁微言、作家网、安远图书馆、于都图书馆、赣县图书馆、全南图书馆、交通旅游导报、信赖空间等多家主流媒体或自媒体对《繁花深处》一书的序、后记及作家评论予以了载发。
另外,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市图书馆、赣州一中图书馆,以及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上犹县、安远县、寻乌县、于都县、全南县、瑞金市图书馆等处予以了收藏。
以上种种,我惟有感谢、感恩、感动,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冬天渐去,春日逼近。万物都明媚了起来。《繁花深处》带来的效应也很相似,从零零碎碎的消息到出版物的正式抵达,从三言五语的微语到三千七千的长评,因《繁花深处》而若潮水般涌来的文字,铺满了阳光坊,这个初春的时节里让我提前感受到了诗意、情意和暖意,我的心充盈着感慨、感激和感恩。《繁花深处》真有这么好吗?显然,是师友们似燃炬般的似火热情,将《繁花深处》的每一个文字都煨热了,使之绽放出了如此醉人的芬芳。
黄昏时分,我徜徉在浦东图书馆附近的儿童乐园,一边溜孙,一边赏读师友们纷至沓来的美文和靓照,当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当晚,我致谢大家——感恩群里的师友们,您们的热情让我感动。《繁花深处》只是一本书而已,但它所激发的诸亲们氤氲着岁月芬芳的这些美好文图,比文本本身更为珍贵。
繁花深处,岁月芬芳!
2025年2月24日一稿
二
繁花深处,岁月芬芳。这芬芳,既来自过去的时光沉淀,也来自当下若落英缤纷般纷至沓来的师友们饱含真挚情感的美好评赞。这是文学赐予我的精神硕果和友情收获!
形象地说,这部散文集《繁花深处》,是我半生行走山河的证词。八十篇文字,像八十枚脚印,印在赣南古巷的麻石板上,落在云贵高原的红土地里,沾着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染着五台山的檀香佛韵。今年一月,当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将这部岁月沉淀之作付梓时,我仿佛看见自己背着帆布包、揣着笔记本,在松花江畔与友人闲话,在哈尼梯田与大地对视的场景又鲜活了起来。
常有年轻读者问我为何总在文字里安放赣州城廓。记得那年站在八境台远眺章贡合流,忽觉这座千年宋城本就是活的史书——郁孤台飞檐挑起唐宋月,灶儿巷麻石沁着明清霜,清水塘微澜漾着人间正气。我不过是替那些沉默的古城墙、老榕树、旧街巷作传而已。犹记起创办《散文视界》的那几年,常带着文友们穿行在城墙脚下,告诉他们用心触摸是可以感觉到那些铭文宋砖的温度的。
书中那些关于父亲的文字,是在深夜台灯下蘸着泪水写下的。父亲临终前眼角淌下的那两行泪,成了我心中对父亲最后最深刻的记忆。前年清明,我在《心灵道场》里写:"扫墓是擦拭蒙尘的族谱,更是拂拭浮躁的心境",这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我们这些被时代推着奔跑的人,总要在祖坟前跪一跪才好,如此才能听得见血脉里的回声。
有人问行走的意义,这让我想起在万象山迷路的那个黄昏。暮色中一时寻不到下山的路,满跟都是长的一样的树与草,一阵凛然的山风吹过,突然让我们所有的疲惫都有了答案。行走哪有什么诗与远方?不过是把自己摊开来,让风雨在褶皱里写满注脚。就像书里写松花江那段,河灯璀璨处看见的却是拉客商贩的市侩,这种真实的不完美,恰是生活本相。
有文友说这些文字是打开认知世界的钥匙,我倒觉得更像是从文化土壤里长出的蕨类。当年在《落英缤纷》里埋下的种子,经过三十年光阴滋养,终于在《繁花深处》开成一片文学湿地。有位读者来信说,跟着我的文字重走了我当年去过横溪、河源、秦淮河,这让我想起钱钟书说的"诗眼是人类的乡愁"。我的笔,不过是在为那些消逝的、正在消逝的、将要消逝的文明样态,留存一份带温度的档案罢了。
《繁花深处》一书出版后,有老友打趣:"文瑞啊,你这哪里是写散文,分明是在文化行旅中采撷呵。"我笑着回答——"所有繁花终将落尽,唯留岁月深处的芬芳"。这芬芳若是能让年轻人在手机屏幕前抬头看看老城墙、古浮桥,能让异乡游子想起故园点滴,便不负我这三十年春秋笔。有老友问下一本书是《批评内外》,还是《梦回宋城》或《乡村赣南》,我说不急,时间恰到好处时,便一一问世了,还是坐下来,先沏壶赣南云雾茶,且听我讲讲当年阳明子在通天岩是如何顿悟致良知,或是听我再讲一回北宋东坡先生为什么二上马祖岩、三咏郁孤台的故事,呵呵。
注:欧阳斌/配图,李兆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