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大糕
文/于凤阳
这天,在熙熙攘攘的大润发二楼买了些洗漱用品,还没到一楼,下面偌大的副食品地盘上的两大节花花绿绿专柜就率先拽去了我的目光,柜台立面的俏皮艺术字“阜宁大糕”翘腿踉脚,动画感十足,洋溢着中华民族传统春节的喜庆气氛。不少顾客在埋头挑选,“小字望清点,看是不是阜宁产的!”耳畔响起了一位女顾客尖溜溜的提醒声。这一声也唤醒了我的一方记忆“责任田”,激发起了我的初始兴致。老百姓买大糕要认准“阜宁”这个“户口”,这对于接壤阜宁县南方不小边沿的建湖人来说,实在有种亲近感、亲切感,就像是在说家里头的大事喜事一样。阜宁大糕,在我们的孩童时代就走进了越发甜蜜的农家生活,50多年来,一路相伴,一路洇染,在人们消费的潜意识里已根深蒂固,逐步稳固发展成为人们心脉中的地域品牌了。
我走近了一看,多数是小包装的,都分别用透明塑膜口袋封得严实,袋上装饰的一圈一圈色带颜色不止赤橙黄绿青蓝紫,上面标注的生产厂商有的是益林,有的是阜城,有的是东沟,有的是陈良,还有的是……大概每小袋里的片数都差不多,但不同色带的大糕配料该都不一样,要不,分色干吗?
“有没有条子糕?”“有,就码在后面。”一位中年女售货员热情地答道。我一看,还是粉红纸包裹的,上面左右两头印着童男抱拳、童女压手相对着的拜年古典姿势。尽管是条糕,长度有了,浅些两拃,但仅有大致合起来的左右手掌厚。“那种外形近似于一整条老式香烟包装的条糕有没有呀?”“那种还是我在小时候吃过的,外面裹的粉红纸,就是唯一的包装,没有任何的装饰图案和文字说明。当然啰,这一条就能够给一家人过个泼绰(方言,有盈余)年,那时的人没得吃,能吃饱肚皮就算过上好日子了,吃到好东西时就穷齁齁的。这种名副其实的‘大’糕现在没市场了,所以没哪家厂生产!”可能那样的大条糕也带她走进了昨天。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因为那几天,大人为了营造吉庆祥和的气氛,都不再提小孩家庭报告书上的分数,并叫我们收拾起寒假作业,中心任务就是开心地玩、放开肚皮吃。从三十晚上开始到正月初五小年结束,当然年后还有几天有滋有味的剩菜剩饭哩!平时难板粘到牙的鱼呀肉的,还有苹果桔子,多多少少都能吃到,各式糖果、花生、葵花籽、绷脆的红(白)糖面果子、没现在白净和讲究的阜宁大糕等都是我们的小食,几天里嘴根本就闲不住。虽说是小食,但有了它们的穿插,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庄上、整个生产队、整个大队的气氛里就都充溢着甜和香,它们的登场,就等于径直地告诉人们:眼下在过年!
回来经建湖大道路西圣尔太阳能厂坐西朝东的门面,醒目的“李八味”阜宁大糕招牌吸引我驻足,门口的送货面包车身上贴满了该品牌的花式广告,柜台上系列产品的布置大抵和超市里一样。热情的售货员才开始有点“拿乔”地要我猜猜,这里有一款应是大家目前都没吃过的大糕摆在哪儿?我环顾四周,除了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外,自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脆糕!这个新产品今年才推上市场,绷脆透疏的,保证你没吃过。”她很快揭晓道,随手又打开多种制式的红彤彤礼品盒向我展示。她强调,这个店面以批发为主,一件起批。我一看他们标注的价格,真的比超市便宜一点。
小时候吃的大糕上,中间都点缀着几根青红丝,这是我意识中的标配。一块糕,细细地吃,一直吃到干硬得啃不动,再想法放到稀粥锅里烫一下,或置于饭锅头上馏软了吃,或再想变下口味的吃法就是趁妈妈炒菜在空锅里放油“呲喇喇”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入大糕,一眨眼工夫就膨胀开来,油炸大糕在大人的斥责声中体面出炉。40年光阴悄然而逝,再打量大糕,说它大,委实有点过头,眼下的糕小巧花哨,并且里面还有随糕被锋利地切成片的葡萄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现时过年吃的东西太多,但吃大糕,又不可或缺,人们尊重、迎合和传承习俗,在喜庆的春节里,在人们的心头,营造出大糕的谐音“高”和一页一页软糕片“层层、源源不断”的寓意,浓郁的家乡饮食文化荡漾开来。

作者简介:
于凤阳,男,生于1969年11月10日,生长、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射阳湖畔,长期在地方机关从事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在《盐阜大众报》、《建湖日报》等报刊刊用了《沙庄》《一脉射阳湖》等写实散文近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