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懋德泸州市志校注》 前记
人民教师阴懋德先生,历经前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代沧桑,深刻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满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花甲年,接受泸州市委杜树清书记委托,仅凭一己之力,撰成一九五九年《泸州市志》,为文十万。字字句句,乡梓情真。
志者何,记也。记一方之事而堪资治道,敦教化,充馆藏者也。发而览之,建置沿革有所考,山川地理、物产、税赋、货殖、政事、人文、祥异有所知。是以长吏下车,无不先攻之而后临民。从这样的意义审视,阴先生这部著作,完全合乎“地方志书”的要求。但是,纂修地方志的规范是记而不议,阴先生在书中尽情表述自己观点,提出建设家乡的规划和主张,所以,他称自己是“编写”,不说是“修纂”。编写编写,一是编,二是写。所谓“编”,就是根据官、私文献典籍,搜采金石文物图象,田野、社会调查,进行记载;“写”,则是对于乡邦历史、人物,以及现实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意见和建议。
前代地方志都是文言文。阴先生开一代之先河,用白话文写作,考论泸州的由来,评说历史,臧否人物;新、旧社会对比,如实记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泸州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提出他对泸州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的设想。这是他《泸州市志》区别于前代地方志书的根本所在,最大的特色。
阴先生对于考证泸州由来的考证,六十年来,经过后学发明,证明了国务院之所以公布泸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来有自。是可征可信的重要学术成果。
阴先生记述泸州从旧社会走来,泸州人摆脱反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极大的绳索,土地改革、民主改革,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大进步、生产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人幸福满满。其时,我虽只是总角少年,但也身经目验。对于阴先生的记述,特别是他为泸州发展描绘的美好愿景,有太深刻
的感同身受!仿佛又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动地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声的那个伟大的年代。
1958 年开始的全国“大跃进”,背离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阴先生以史家笔法,把这些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能够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得以反省和汲取其间深刻的教训。
通过这种真实的记述,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展现了出来。
地方志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历史科学的第一要义是真实。阴先生反对前代地方志浮夸、编造好事好人,抬高地方声价的陋俗,直言“尹吉甫决不是泸州人”“ 巴蜀在春秋时尚未通中国,泸州在西汉开设郡县以前,还是巴蜀西南檄外之地,如果说与周室有婚姻之旧的尹吉甫是泸州人,那真是违反历史,极附会堆砌的能事了。”义正词严,掷地有声。这种不虚言,不溢美的学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阴先生字伦表,号囵园,四川泸州本州(今泸县)人,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毕业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执教泸州数十余年,协修民国《泸县志》并为其书题笺。抗日军兴,河山沦陷,他“忍看华夏充胡骑,辟得家园作讲堂”,变卖祖业,即泸县大水河私宅,创办桐荫中学,为国育才,以济时艰。1951 年,移交人民政府接收。新中国成立,历任泸州市政协主席、泸州市副市长。同时继续在泸州师范学校任职副校长,教书育人,“桃李春风日滋茂”。作为全国教育英模,受到毛主席接见。有《阴懋德诗词选》,身后由其哲嗣阴国铣、阴通三父子编辑,公开出版发行。平生藏书数千余种,其中明清善本、珍本各若干,临终易箦,遗命全部捐赠国家。出殡道上,不期而集者数千人,街市为之不通。是真正有爱在民的人。
限于当时条件,阴先生的这部《泸州市志》未曾出版,手稿已然散佚,唯余铁笔刻印复制件一份,由泸州市档案馆珍藏。
《阴懋德泸州市志校注》,是泸州市委、市政府委托编写《泸州通史》项目子课题“珍稀泸州古志校注”的延伸性研究成果。其校注,以泸州市档案馆藏复制件为底本,由晏满玲同志独力完成,赵永康审订、主编并通稿纂定。书名由阴先生通家世侄、文学家、国家 作家何开四教授题笺。
同为通家世侄,仰止高山说如此。
二零二四年,赵永康敬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