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食“老面烧饼”
在西北留村美食一条街,滨江佳苑小区门口,有一个烧饼摊。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听到小喇叭不停地再喊“热烧饼,肉夹馍”吆喝声。
大家会顺着它的声音,去买个热腾腾、外焦里嫩、价格低廉1元一个的烧饼,5元一个肉夹馍。因为烧饼是用传统老面制作的,好吃不贵,味道极美。
每天人们上下班,或出门散步都会经过这里。烧饼的味道总会远远的扑鼻而来!路过的人买不买总会瞟上一眼,不由的会给人们增加些食欲感和好的心情。
打烧饼的是个上了年纪的夫妻俩,号称:烧饼王老李。七十五六岁年龄,或许是被火炉子的熏烤,还是自我心态的原因,俩人看上去也就是60多点年龄,体质良好。
他们有个孝顺的本村女儿,经常去帮忙。听夫妻俩说女婿管炖肉;肉炖的是别有一番风味,不腻、不咸、不腥气,夹在热腾腾的烧饼里,配上青椒、香菜、葱花,简直是首屈一指的好吃,称得起名副其实的“烧饼王”名号。山西、邯郸、外地人回家探亲,都会带上几十个烧饼做为馈赠礼品送人。
男的翻烤,女的孵形,大小都要秤秤,不能缺斤短两,坑害乡民,这就是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公平买卖所在。老两口默契配合,不紧不慢,不时的给大家打打雅趣,讲个小故事来逗乐。
某日,我走到烧饼摊前买肉夹馍吃。熟人见面招呼,你买烧饼呢?我就顺口说了句玩笑话:“闻味”呢!烧饼王老李说:“闻味也的掏钱”有个传说故事。
从前有个烧饼铺,烧饼打的在当地小有名气,一个穷家孩子没钱买不起,只有在烧饼铺前坐着闻味充饥,享受一把人间快乐。
烧饼老板说:“你在这里干啥?也不买烧饼”;穷人说:“闻味”呢;烧饼老板说:“闻味也得掏钱,否则远远的走开。”
刚好被一个路过的文秀才听到这句不中听,钻钱眼里的话。秀才就说:“闻味多少钱?我来付。”烧饼老板说:“两个铜板”;秀才随手拿了块银元递向烧饼铺老板。
不知趣的老板伸手就接,秀才一松手银元掉在了地上,咣当一声清脆响亮。烧饼铺老板忙弯腰去捡,秀才说你别捡了,真不知道啥叫羞耻,长这张脸干啥呢?钱掉在地上你听到音了没?烧饼铺老板说:“听到了,是真的。”秀才又说你真听不懂人话呀!你没听见那边卖艺人怎么吆喝吗?“有钱的给个赏钱,没钱的捧个人场,”你想想没有人场哪来钱场,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怎么做买卖,快关门吧。你听到音就行了“穷人闻味你听音”,两怼了,谁也不欠谁的了。围观的群众听了哈哈大笑一通,弄得烧饼铺老板脸一红没话再说了。 烧饼老板知道文秀才说的有道理,知道自己错了。
后来这个烧饼铺老板见了穷人、乞讨的人总会献些爱心,记住了秀才教育他的话,买卖做的也红红火火。看起来人要多行善,多积德,好人必有好报!。
烧饼王讲完故事,我故意问:“老李师傅,你讲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是否也想让我给你“闻味”钱呢?”;老李忙说:“不是不是,你一分钱也不用拿。”其实这都是老辈人讲的传说故事,记住买卖人要讲良心,不要以钱为重,要以德为贤。
其实这则小故事还告诉大家,人场很重要,没有了人场,就是没有了人气,人气没有了,买卖也一样会成为空白。
在俺村村北牌楼上有幅对联这样写到“性敦厚民风淳至今多人杰,物富足商务兴自古贵地灵。”这句话,记录了西北留村的历史,反应出这方村民对外来人的厚道。
如,蒸馒头、打烧饼的只要物美价廉,这个村就能容下外地人。老百姓常说:买卖不欺外乡人。一刘姓户解放前靠打烧饼,在西北留村安家落了户。这户人家为感谢左邻右舍乡亲,多行善事,养一骡马专供乡民农耕、结婚、走亲访友免费使用。自费办高跷队,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爱管闲事!民国年间门上挂着一幅《见义勇为》牌匾。
言归正传,继续说烧饼王老李的烧饼。据了解老李在30年前就打过烧饼。现在重操旧业,烧饼制作技术不减当年,味道敢和老北京芝麻烧饼比美。
我说好吃不算,大家有时间了可乘坐40路、8路公交车到西北留村东口下车,南行300米即到。对了这条路上村口有个摊煎饼果子,150米处还有个串串香烤吃摊,都是夫妻合作经营。每天大人孩子们围的满满的,生意相当的火爆。到这里逛逛看看不要钱,还会领略享受到西北留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一样的美食街特色风味。
老面烧饼好吃,老李烧饼更进了一步,得感谢老辈人传下的手艺,留下的好口碑。
群众公认的老辈人小五,林群烧饼在远近四乡是出了名的好吃,7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吃过。提起往事嘴里还是有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难以抹去。
还有一位烧饼行家张世德,解放前,曾以打烧饼养家糊口;后1942年闹灾荒,举家逃荒到山西开烧饼、豆腐脑店铺,火爆太原城,一连开了三个店铺。
因烧饼、豆腐脑味道独特,被一部队领导光临。时间长了经打听是邢台西北留村同乡;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乡遇故知,沾了烧饼、豆腐脑味道的光。
解放后,这位老乡领导给乡亲安排到公办食堂上班。从此有了“一碗豆腐脑喝出了浓浓的家乡味道”传唱,他们两家人也建立了世代友情。当年张世德用一条扁担担着全部家当,带着两个幼小孩子闯山西担出了如今几十口人的革命大家庭。其中一人是省厅级干部,后代个个优秀。
西北留村老面烧饼名声在外,并不是我空穴来风,随便说的;这里有很多不争的事实和故事的传唱。南流先贤刘伯温烧饼歌,烧饼夹肉不下铲皮杆。即反应了过去皮毛业、饮食业鼎盛;也应验了买卖人之多,经济繁荣;事实中卖烧饼和蒸馒头外来户在该村挣了钱、安了家落了户。这充分说明了西北留村人待人接物敦厚,村风民风之良好。
竭诚欢迎各方友人前来品尝老李老面烧饼,一展传统地方特色,了解更多的西北留村先贤和新时代的故事。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