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蓝集明
张绍先老师的哲学建树
——读《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探寻真理的维度》
张绍先老师在我心目中,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智者、哲学家。他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哲学教育,没有特定的学术背景,但他的确对世界和生活有深刻见解。他不盲目从众,敢冲决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敢于挑战既定的理论观点。他的理论有独特的视角。
我已在平台上多次分享有关张老的文章。泸州人应该了解本土有这么一位已近九十高龄的老人还在哲学园地辛勤耕耘。他的摄影艺术理论影响了很多摄影艺术爱好者,而他在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读先生的著作,分享先生睿智的思想会感到欣喜、快乐。
我问先生,可以转发他的文章到网上不。
先生说:“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不存在禁忌。我今年已89了,按另一种算法应是90了。写这种文章就只是给人类的文化做一点自己的奉献而已,别说什么功利了。人类的文化,那怕一个字,不是多少人贡献的?故在这我即将返回大自然之前,一点小小的成果,有人关注认可,与留存,就不错了。”
于是,我继《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探寻真理的维度》在《都市头条》“庆悟宅茶话专栏”推出后,又发表我读先生的《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探寻真理的维度》写的札记,谈谈先生的在哲学方面的理论建树及其价值。
一、绍先老师哲学观上的创新性与理论贡献表现在:
1. 因果二分法的提出
作者将因果性划分为“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前者对应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后者指向人类主观认知对世界的重构。
这一分类与康德对“自然因果”与“自由意志”的区分有相似之处,但作者进一步将自由因果系列拓展至人类认知活动的普遍性,强调其主观重构的特质(如“个”与“事”的划分),具有新意。
2. 绍先老师将真理的多维性进行整合
文章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分别对应自然因果与自由因果系列,提出自然科学的相对真理趋近潜在的绝对规律(如统一场论),而自由因果系列中的绝对真理指向普遍价值(如正义)。这种整合尝试打破传统科学真理与人文真理的对立,为跨学科对话提供了哲学基础。
3. 在整合中,绍先师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自由因果系列中“无一有一无”的提出,凸显人类认知的主动构建性(如历史解释的多样性),与后现代哲学对叙事多元性的关注形成呼应,但作者试图通过绝对真理的预设平衡相对主义,体现了调和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努力。
二、张老此文有严肃的学术论文的逻辑论证结构
文章从两个因果系列的定义出发,逐步分析其特性及与真理的关系,结构严谨。自然因果系列以科学案例支撑(如能量守恒),自由因果系列以历史、文化现象为例(如政治制度分析),增强了说服力。
将自由因果律概括为“无一有一无”模式(即从无到有再到无)虽然没有对“自由因果律的界定”作充分论证。例如,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是否必然遵循此模式?这一概括似乎过于笼统,未考虑到复杂的“因果网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果亦为因,又致它果。)的存在。
作者将自然领域的绝对真理视为“潜在终极规律”,将人文领域的绝对真理指向普遍价值。显然,作者是认可“绝对真理”的存在。但是“潜在终极规律”与“普遍价值”二者如何统一,作者在此文中还没做深入阐发,但可贵的是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已被描述为“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的。至于二者如何具体互动(如科学发现如何影响人类主观认知的构建),张老师已将之呈现在逻辑序列中等待解码。
三、作者在搭建哲学史与跨学科的对话桥梁
康德的“自然因果”与“自由因果”区分旨在调和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而本文更侧重认知维度,将自由因果系列扩展至人类对世界的主观重构,可视为对康德框架的现代发展。自由因果系列是否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因果的基础,这就是对话的问题所在。
文中将自然科学规律归为相对真理,可能引发科学实在论者的争议。科学理论是否仅具暂时性(如牛顿力学被相对论修正),还是只部分反映客观实在?“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作者还在自我诘问,引而不发,留待读者去“悟”。
作者的悬题设置为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点。
由此, 笔者个见被绍先老师引出: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不能作简单的二元划分。二元划分可能忽略真理的多层次性,应当引入多元真理理论建构多维的开放的理论架构去适应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
四、该文的哲学思辨价值至少有三点:
1. 自然/自由因果系列的二分,为真理问题提供整合性视角;
2. 在承认科学真理相对性的同时,强调了对普遍价值(普适价值或普世价值)的追求;
3. 为自然科学、人文领域的真理探讨了搭建对话桥梁,等待大批的理论工作者进入这桥梁工地。
愿绍先老师的理论框架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哲学模型。
附
我在与张老微信交流中惊讶先生的博学、睿智。我们谈到了群体意识、英雄崇拜、信仰崇拜、个体意志。张老有几段话帮助我对他的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特附录于后。
①而我用这两个系列,和两个律的概念,就是想:一、涵盖中外哲学史中出现的一切内涵的内容与意义。在人的思维建构上,用概念辩证划分与统一上增加维度,潜在地指向绝对真理能达到更进一步的成果。
②人们用“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转归”来作划分“事”的存在模式,保留了自然因果律中的“原有一此有一彼有”的影子,故任何事存在的必然性,最多只有相对真理的维度而己。
③你提到的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这很好的表述真理维度的多维性可以在解析中提出,但它本身并未超越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的涵盖,也应明确的指出。
④千万不要被一些前人的概念引入思辨的歧途,因为任何概念都是人为的,但又要把他们概念的本质抓住。佛家的空与黑格尔的无,本质就是一回事,从无到有之间的“变”,也只是思维为有设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变的条件是什么?来源?我这两个系列,明确地说明其条件在自然因果系列那里,从来没有绝对的空,只是人的想法和说法而已,只是人的认识能力去自然因果糸列中摘取了一段而已。现代科学还在任何存在(有)的稳定性中还来了个“变”的内因理由“墒增定律”。佛学与逻辑曾提出过什么?只给你“信仰”二字而已。
⑤我此文就是想不带任何偏见与成见,没有任何立场与框架的只着目于自然与人之间最客观的分析联系与关系描述,能通过否定的证伪,让哲学维度更接近绝对真理一点点,就不负此生了。
2025年2月15日
庆悟于瓦窑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