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这篇图文并茂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戏曲中“跷功”这一独特技艺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复兴的历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以下是对这篇作品的短评:
一、内容丰富,史料详实
作品通过对跷功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山陕梆子的起源到京剧及其他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详细记录了跷功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文中不仅引用了《燕兰小谱》等古籍记载,还结合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黄育馥、吴峥嵘等人的著作,使得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二、人物鲜活,技艺传神
文章以多位跷功名家为主线,如魏长生、王存才、吉有芳等,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精彩的表演场景还原,展现了他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对跷功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对王存才和吉有芳的跷功表演的描述,细腻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跷功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情感真挚,传承使命感强
作者在文中不仅客观地记录了跷功的发展历程,更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从对跷功被废止的惋惜,到对其复兴的欣喜,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四、图文并茂,艺术性与教育性兼具
作品中穿插的大量图片,如跷功表演的精彩瞬间、跷鞋的实物展示等,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这些图片也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文化反思,意义深远
文章不仅停留在对跷功技艺的描述上,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作者通过对跷功与缠足习俗关系的剖析,以及对跷功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呼吁人们以更加包容和自信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反思,使得文章的意义超越了戏曲艺术本身,上升到对民族文化自信。
总结:
这篇作品是一部兼具艺术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跷功这一古老技艺的辉煌历程,更通过丰富的史料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顽强生命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这篇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只有尊重传统、传承经典,才能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