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元宵佳节的过去,农历春节也就算是真正过完了。该工作的要上班,该念书的要上学了,人们又将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中去。年还是那个年,味也还是那个味,但过年期间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婚恋。这期间,可以说是谈婚论嫁的一个高峰期,而在婚恋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彩礼,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婚姻,一个原本是神圣而美好的结合体,既是男女双方基于爱情、尊重与责任的相伴同行,亦是两颗真心在生活的舞台上共同谱写的温暖乐章。然而,在当下现实的社会中,圣洁的婚姻已被“铜臭味”缠身,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婚姻已经沦为了一种金钱交易。
高彩礼之风的盛行,就像一场悄然而至却又来势汹汹的无形风暴,毫不留情地席卷了许多年轻男女原本充满憧憬与美好的爱情世界。彩礼,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它最初的本意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表达尊重与诚意的一种美好方式。它承载着对新家庭的祝福,象征着两个家庭之间对于一段新的婚姻关系的郑重认可。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彩礼在一些地方却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无限抬高,渐渐失去了它那质朴而美好的原本意义。在有些地方,彩礼的数额高得离谱令人咋舌。殊不知,动辄几十万的高额彩礼,就像一座横亘在年轻男女爱情道路上的巍峨大山。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让你“秒死”的沉重负担。这高额彩礼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令人无奈又心酸的畸形观念。
有女方家庭把这种索要高额彩礼行为,竟厚颜无耻地视为她们对女儿的所谓“保障”。这是一种多么可悲又狭隘的观念啊!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有那冰冷的金钱数额才能精准地衡量男方家庭对自己女儿的重视程度。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婚姻的质量从来不是由彩礼的多少所决定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女儿的家庭,应该有更深远的眼光,更应该关注男方的品德、才能以及他对女儿那颗真挚的心。品德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立身之本,一个品德高尚的男人会在婚姻生活中尊重、爱护自己的妻子;才能则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保障,有才能的男人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家庭的幸福努力奋斗;而真心,那是爱情与婚姻的基石,没有真心,再多的彩礼又有何意义呢?然而,现实却常常让人失望。在这场被彩礼裹挟的荒诞剧里,许多女方家庭陷入了盲目攀比的怪圈无法自拔。他们的目光变得短浅而又功利,紧紧盯着的是别人家的女儿出嫁时彩礼有多丰厚,内心的虚荣与不甘便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于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他们全然不顾男方家庭的承受能力,不断地抬高自己的彩礼要求。他们似乎忘记了,婚姻不是一场物质的竞赛,而是两个人基于爱情的结合,是两个家庭共同期待的新的美好生活的开始。这种攀比行为,不仅让彩礼失去了传统意义,更让女儿的幸福被绑架在金钱的战车上,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转过身来看看生儿子的男方家庭,面对这如同天文数字般的高额彩礼,他们的处境那是十分的艰难,特别是双男孩而又家境一般的家庭,要么选择背负沉重的债务,在经济的重压下艰难前行,就像一只被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的飞鸟,失去了自由与轻松;要么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对原本美好的婚姻产生抵触情绪。那些为了凑齐彩礼而四处举债的家庭,那新婚的喜气往往被债务的阴霾所无情地笼罩。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甜蜜与希望的新生活,却因为彩礼这个棘手的问题而变得沉重和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情仿佛成了一件奢侈品,被彩礼这一金钱的大山死死压住,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光芒与活力。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金钱的阴影所笼罩,很难真正地幸福美满。彩礼本应是爱情的点缀,而不是爱情的枷锁,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无序的高彩礼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唯金钱至上的婚姻观在悄然滋生。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选择伴侣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感情是否深厚,而是对方的经济条件是否优越。他们将婚姻看作是通往富足生活的捷径,把爱情当作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商品。男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娶到心仪的妻子,女人觉得只要嫁给有钱的男人就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种观念的扭曲,使得婚姻失去了其本真的内涵。
爱情,这个婚姻中最核心的元素,在这种交易式的婚姻观念下被渐边缘化。我们看到很多情侣因为彩礼谈不拢而分道扬镳,他们曾经的山盟海誓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那些在恋爱时的甜蜜与温馨,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当婚姻以金钱为基石的时候,它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华丽,却随时可能崩塌。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婚姻的本质。婚姻不是一场交易,不是两个家庭的利益博弈,而是两个人的灵魂交融。真正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理解、包容和共同的价值观之上。年轻人应该明白,财富可以通过努力去创造,而真挚的爱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财富。双方家庭也应该摒弃那种用金钱衡量婚姻的观念,尊重儿女的感情,共同为他们的幸福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彩礼之殇,刺痛着无数人的心。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中的虚荣、攀比和对传统习俗的曲解。在叹息于那些因彩礼而分道扬镳的情侣、反目成仇的家庭时,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金钱数字的争议,更是对价值观、家庭观和婚姻观的叩问。我们在追求物质保障的同时,是否遗忘了婚姻最本质的东西——爱情、责任与相互扶持?我们在遵循古老习俗的过程中,是否失去了对其内涵的把握,反而被形式所奴役?当我们把目光从彩礼的数额上移开,看向彼此的心灵深处,也许才能找到解决这一殇痛的真正答案。
其实,关于彩礼一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现在已被人们把它传承得扭曲走形变味了。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但是又不能没有女性,所以用彩礼算是对养育女性的一种补偿。但是,今天这个词不但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且成为了人民思想进步的障碍,还成了一些人的行骗工具。我国婚姻法有明确规定,恋爱自由,不能借婚姻敛取财物。现代女性有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甚至优于男性的经济能力,但是彩礼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呈直线上升模式。究其原因,有人说是男女比例的失调,但我觉得是人心的失调。
没有感情基础,靠高额彩礼成就的A叫婚姻是坟墓,而因彩礼之重造成扭曲的婚姻悲剧,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比如,因为彩礼之重,导致家庭生活压力加重,婚姻破裂,甚至造成灭门惨案,又比如以婚姻为名,骗取/l财物导致人财两空的把戏。一桩桩一件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例,无不将这种封建糟粕陋习的面目揭露。
当然,要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在爱情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白生活的责任与压力。有些人选择改革自家的传统观念,从自己做起,慢慢带动周围的人改变。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努力积极地改变这一现状,他们通过宣传倡导理性消费和婚恋观念,呼吁大家关注婚姻的本质,而不是数字上的攀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让爱情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只要有爱,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无需用金钱来衡量。爱情的真谛在于心与心的交融,而不是数字的堆砌。希望未来的每一对新人,都能在纯粹的爱情中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不是被那天价彩礼所束缚。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