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过年越来越没年味了,其实元宵节也越来越没有节味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我们儿时的元宵节......
节前和过年一样,也要蒸馍,只不过除了豆包、菜包外还要蒸一锅枣花馍,大部分人家还要煮一盆茶豆,其实就是一盆煮熟的黄大豆、绿大豆,再加杂点杏仁、烧萝卜片什么的,主要用于招待客人。

元宵节的白天要去姑姑家串亲戚,礼物就是背一挎包枣花馍和豆包馍。晚上主要是打灯笼和烤"扫气火",灯笼多种多样,有买的印有多种图案的折叠纸灯,也有自家用竹篾制作糊上红纸贴上纸剪的花鸟草虫的自制灯。
吃过晚饭,夜幕悄然降临,明月自东方升起。我们纷纷将蜡烛点燃,插入灯笼之中,而后满心欢喜地用木棍挑起,在村子里的空旷场地聚集起来。大家相互比试,瞧瞧谁家的灯笼更亮、更大、更美观。甚至还有人碰灯,倘若不小心致使灯内蜡烛倾倒,灯笼便会燃起火焰。
大人们准备烤“扫气火”,先是去取一些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家铺在炕上的干草,接着再抱来一些玉米秆、干树枝之类的,将其堆积在一起点燃,然后围拢在一起烘烤。
勇敢的年轻人甚至会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跳跃穿梭,声称这样能够驱除往昔的扫气(晦气),但也有稍不留神把衣服引燃的。
上了初中,我们长成了大孩子,夜晚不再打着灯笼,而是开始结伴骑上自行车,前往十里之外的县城,去观看踩街、赏灯以及欣赏烟火。
吃过午饭后,向父母讨来一块钱,骑上自行车,在年长伙伴的引领下前往县城。县城中热闹异常,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有售卖小吃的,有吹糖人的,有耍猴的,有套圈的,还有表演武术的……
我们停放好自行车,购置一截甜秆(甘蔗),边啃边在街头漫步,但凡遇见好看的,便围拢上去观赏。不知不觉间,华灯初上,踩街活动拉开帷幕。随着“咚咚——”几声震耳欲聋的三眼铳声响起,锣鼓声震天,巨龙腾飞。
走在最前端的是将火红的炭火舞动得仿若流星的火绣球,紧随其后的是载着一车敲锣打鼓之人的卡车,再往后是两条二十多米长的巨龙。耍龙人身着古人军服,舞得虎虎生风,汗流浃背。

每到一个单位门口,单位的负责人都会点燃一挂鞭炮,并给舞龙人递上香烟、糖果等,让他们在自家单位门口尽情地舞动一番。
有的街道上还设有猜灯谜活动,各式各样的花灯悬挂在路旁,宛如戏中所唱:“孔雀开屏绣球灯,龙凤彩灯齐呈祥,飞禽走兽真好看,跑马灯滴滴溜溜转得忙。”每个灯笼上都挂着一条谜语,若能猜对,便可将灯笼取下拿去兑奖。
有时还会燃放烟火,人们远远地聚集在一起,用“人山人海”四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当烟火升起,尤其是那占满半个天空的礼花绽放时,人们的欢呼声和惊叹声如排山倒海般响彻整个县城。
圆圆的月亮渐渐升高,夜色越来越深,各项活动也逐渐停止。我们该骑上自行车回家了。
在这个没有云彩的夜晚,地上亮如白昼。我们一边飞快地骑着车子往回赶,一边尽情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
闹元宵
龙灯宫灯孔明灯,
锣声鼓声爆竹声。
红红火火闹元宵,
只盼物阜国民丰。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