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九)
文/朱海明 诵/淡淡的茶香
几十年来,父亲凭着对用户负责,为天下公平交易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凭着精湛的手艺,做的秤销路通畅,无人可比。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父亲做秤的工作台前,经常围着赶集的人聚精会神地观看他做秤修秤。父亲有时也会卖弄一下,为了证明他做的秤极准极灵,往秤盘里放一粒豆子,秤杆秤砣立即有了反应。围观的人们瞪大眼睛,一片唏嘘。
就凭着精湛的手艺,父亲成了名副其实的秤王,南到秦皇岛市,西到卢龙县城,东到大新寨,北到口外隔河头,方圆百十里的主顾,大都使用父亲做的秤。据说一个姓刘的做秤人, 一直想和父亲竞争,一直是自叹弗如甘拜下风,后来麻溜溜的搬家走人了。
父亲除了做一手工艺品般的好秤外,还自己打制秤刀子和秤毫、秤钩、秤盘等附件。他发明了一个小烘炉,用破搪瓷脸盆套上泥巴,中间抠个带炉篦的方形小炉膛,旁边有风道,通过铁皮通风管接受旁边风箱打来的风,以加强炉内燃煤的火力。还有一个中型砧子,砧孔里插着钢剁子,外加锤子、钳子等打铁工具。打制秤刀子和秤毫、秤钩是铁匠活儿中的细活儿,最吃功夫的是打秤刀子也就是刀梗儿,必须掌握好火候,关键是淬火,钢口硬了吧容易折断,钢口软了吧影响秤的灵敏度和使用寿命。可是父亲干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着实厉害。打秤盘则是白铁匠的活儿了,父亲也不在话下。记得老秤的秤盘是铜制的圆形。由于铜资源越来越少,改成白铁皮的簸箕形。父亲没专门学过铁匠也没学过白铁匠,开始秤盘打得不太好。可是灵心妙手的父亲很快就拿下了这门技术,秤盘打得好好漂亮啊!
父亲除了赶集之外,还经常下庄卖秤、揽活儿。他做了个宽约五六十厘米,长约七八十厘米,厚约二三十厘米的箱子,带两个挂钩,可以挂在加重自行车后架上。里面装着做好的杆秤。他一去就是一天,不知串了多少个村庄,其中辛苦有谁知?一次他骑车回时来摔了,大腿擦破了一块皮,妈看了好心疼,我却说不怕的。至今回忆起来,恨不得抽自己的嘴巴。
父亲是名传遐迩的做秤高手,我亦引以为自豪。因为小小的杆秤流传了几千年,凭着一条杆一只砣,量遍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世间万物。并衍生出不少成语格言:人心如秤;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离不开秤砣,男人离不开老婆……
哦,小小的杆秤,能量泰山、量鸿毛、量天、量地、量人心啊!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主播: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茶韵文学诗社》《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