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哪吒2》:
当“魔丸之力”照见知天命者的觉醒
·
【张先军】
·

·
最近火爆的《哪吒2》,网上好评如潮,有各种精彩解读。我和老婆陪六岁的女儿去看了,当带着女儿走进影院时,我原以为这只是场孩童的狂欢,却未曾想到,银幕上那个脚踏风火轮的叛逆少年,竟成了我中年生命的一剂强心针。当哪吒对着天地喊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时,五十岁已知天命的我,在3D眼镜后悄然湿了眼眶——这何尝不是每个中年人在世俗规训与自我觉醒间挣扎的隐喻?
一、哪吒的反抗:从神话英雄到中年困境的镜像
影片中,哪吒被贴上“魔丸”标签的宿命,恰似中年人被“责任”、“体面”、“成熟”等世俗标签捆缚的困境。当他以肉身撕裂天劫、重塑自我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少年逆天改命的热血,更是中年人对“既定人生剧本”的突围渴望。导演用“1900个特效镜头”构建的视觉奇观,在技术层面诠释了“打破桎梏”的震撼,而哪吒体内躁动的魔丸之力,恰如中年人心中未曾熄灭的生命野火。
这种共鸣源于影片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李靖夫妇不再是父权符号,而是展露出“父爱如山却难言”的复杂亲情;申公豹的“善意谎言”与家族羁绊,更暗合中年人对原生家庭责任的反思。当哪吒怒吼“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我忽然明白:所谓天命,不过是他人预设的牢笼;真正的成熟,是敢于在世俗认定的“正确道路”外,开辟属于自己的荒原。
二、打破标签:从“合家欢动画”到“中年觉醒宣言”
影片被冠以“合家欢首选”的标签,但其内核却远不止于孩童的视觉盛宴。那些被观众反复咀嚼的台词——“改变世界,我想试试”、“因为年轻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在中年人的语境中,恰恰转化为对“年龄焦虑”的解构。导演饺子用五年时间死磕“哪吒重生时肉身碎片撕裂”的画面,这种工匠精神何尝不是对“中年危机”的最好回应?精益求精的执着,本就不该被年龄定义。
更令人触动的是影片对地域文化的创新融合:操着川普的太乙真人、三星堆青铜器幻化的结界兽,这些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更是对“标准化人生”的嘲讽。正如中年人的突围不必效仿他人轨迹,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于其独特的在地性表达。当哪吒褪去红肚兜换上潮牌卫衣,我们何尝不能脱下“社会角色”的制服,找回被岁月掩埋的赤子之心?
三、自我和解:魔性与神性的辩证之舞
影片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哪吒对“魔丸”身份的接纳。当他不再对抗体内的暴戾,而是与之共生时,那股曾被视作诅咒的力量,竟成了改写命运的关键。这让我想起中年人的普遍困境:我们总在否定自己的“不完美”——未达成的抱负、未能免俗的欲望、偶尔的倦怠与脆弱。而哪吒的蜕变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始于对自我复杂性的全盘接纳。
敖丙与哪吒的共生关系,恰似中年人的两面:一面是光鲜的社会身份(敖丙的龙族荣耀),一面是暗涌的自我渴望(哪吒的叛逆)。导演让二者在战斗中达成和解,暗示着中年人不必在“责任”与“自我”间二选一。正如影片中“永定土楼”与“长安盛景”构建的东方美学空间,传统与现代本可交融共生,中年人的生命叙事亦能在妥协与坚持间找到平衡。
·

·
四、结语:风火轮上的第二人生
当片尾曲响起,女儿兴奋地模仿哪吒的招式,而我却凝视着片尾字幕中“4000人团队打磨五年”的字样,想起导演饺子弃医从画的孤勇。五十岁的我忽然明白:人生从无太晚的开始,只有不敢出发的怯懦。哪吒用风火轮烧穿的是天劫的锁链,而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次对自己说“我想试试”的勇气。
回家的路上,女儿问我:“爸爸,哪吒为什么非要和老天打架?”我摸摸她的头,轻声答道:“因为有些人,就算到了爸爸这个年纪,心里也住着一个不想认命的哪吒。”夜色中,风掠过车窗,仿佛带着云端那个红衣少年的大笑——那是对所有被困在“天命”中的人,最炽热的召唤。(人机合作)(2025.2.14)
·
【尾韵】 哪有故事能讲得没有尽头再用力挽留 也到分别时候行至路口 就算眼泪不停流也终究要学会放手。(《哪吒2》片尾曲)
《在故事的最终》(张碧晨).mp4
·
【作家简介】张先军,作家、评论家、诗词学者。笔名张五龙,湖南省绥宁县人,现居邵阳市,大学教师,高级职称。诗词作品在全国赛事中多有获奖。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 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记得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