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文宋俊忠济南名士古风唱和7首

于洪文领唱济南名士(古风)
十四:李攀龙(古风)
后七子光耀古今,工于笔力韵如琴。
巨才撑起诗坛盛,李杜遗风有继音。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李攀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归。次年还京师,聘充顺天乡试同考试官。之后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顺德知府、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上疏乞归。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按察使。隆庆四年八月十九日(1570年9月18日)逝世,终年五十岁。李攀龙曾从许邦才、殷士儋学诗。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称七才子。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
十五、于慎行(古风)
万历才俊出东鲁,于氏慎行志云峰。
身登仕路持清正,千秋赞誉颂美名。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又字无垢,号榖山。山东东阿(今平阴县洪范镇谢庄村)人。中国明代诗人、文学家。于慎行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修《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当过万历皇帝的老师,史称于帝师。后因于慎行疏谏夺情,触怒张居正,以疾辞归。张居正死后起故官。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礼部尚书。万历十九年(1591年),于慎行乞休。闲居17年,以读书著述为事。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始复官。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诏入阁参与机务。后病逝。于慎行一生明习典制,朝中礼制多是他亲手修定。其诗典雅而清新,为时人所重,被推为万历词馆之冠,于慎行与临朐冯琦为“文学之冠”。著有《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等。
十六、边贡(古风)
历城才俊耀星河,诗韵长传岁月歌。
七子边贡弘古韵,华泉逸响颂贤德 。
边贡(公元1476 --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边贡以他的诗歌才华著称,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前七子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华泉集选》中的诗作。他的才华和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被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边贡在当时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与其他明代文学家合称为“前七子”。他的诗歌才华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儿子边习也继承了他的才华,在乡里教徒谋生,并受到清初著名文人王士鍃的称赞。
十七、周永年(古风)
林汲山房周永年,嗜书如命志不凡。
藏书弘道传佳话,齐鲁文光史承传。
周永年(1730年-1791年),字书昌,山东历城(今属济南市)人,祖籍浙江余姚。他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拥有五万卷的藏书,而他的住所被称为"林汲山房",并有绘制的图画。在乾隆三十六年,他中举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成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负责永乐大典的辑校工作。他还辑校出了一些重要文献,如宋刘敞的《公是集》,刘攽的《公非集》,苏过的《斜川集》等。此外,他也著有《儒藏说》等著作。周永年在清代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他一生致力于藏书和传播文化,他的藏书数量和对文献的辑校工作使他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和对文献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文化传承和文献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视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藏书家。
十八、张起岩(古风)
首科状元张起岩,博学宏才垂典范。
史笔如椽岁月彰,贤士英名赫赫传。
张起岩(1285年-1354年),字梦臣,祖籍济南章丘,后迁居禹城。他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元朝首届科举中获得状元,之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对元朝中期的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精通史学和文学,在篆隶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留下了多种传世的著作,包括《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张起岩是元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状元的成就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学识。他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起岩以其政治才能和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为元朝中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九、马国翰(古风)
毕生心血付芸编,辑佚搜奇志若磐。
文献琳琅传后世,历城马公耀文坛。
马国翰,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字词溪,号竹吾。济南历城人。1794年生。自幼随父在山西任上读书。他学习勤奋刻苦,少年时就显露出文思敏捷的才能。马国翰19岁时,在家乡考取秀才。于是便以教书为业,先后开馆于古祝、冶山及鲍山、黄石兴隆寺等地,一直当了20年的私塾先生。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才考中进士,发陕西任职,先后任敷城、石泉、云阳等县知县。道光二十四年,升任陕西陇州知州。马国翰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辑佚大家、藏书家。他生活的时代,汉学盛行。受此学风影响,马国翰早年即对许多珍贵古籍的散佚深感痛惜,决心做一番古书辑佚工作。他在乡间教书时,每见异书,便抄录下来:中进士、步入官场后,所得薪俸多用于购书,日积月累,共购买各类书籍达五万七千余卷。他"殚心搜讨,不遗余力,晚归林下,犹复孜孜,纂辑无虚日",把唐代以前已经散佚的古书从各种著作的注释和引文里,从许多文献保留的只字片语中剔抉出来,加以考证,辨别真伪,然后分门别类地汇纂成册,定名为《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分为经、史、诸子三编,共辑佚书五百九十四种。《玉函山房辑佚书》是一部文献学的浩繁巨著,为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十、铁弦(古风)
历下才贤志满腔,铁公高义韵悠长。
忠定不屈持公论,千载英名史册彰。
铁铉(1366—1402),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回回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他机智灵敏善决疑狱,朱元璋很器重他,建文初,任山东参政,镇守济南。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为夺取帝位,以“靖难”为借口,举兵南下,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八日,兵临济南城下。铁铉督众,矢志固守。朱棣攻济南三个月不克,亲至城下劝降。铉率众诈降,暗在城门上置千斤闸,燕王进城时铁闸突然坠落,几乎将他砸死。朱棣大怒,以重兵围城,并用大炮轰击,城将破,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便开炮,城得以保全。铉又募壮士,出奇兵,大破燕军,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南伐不敢取道济南。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收复德州诸郡县,建文帝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尚书,赞理军事。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后,设伏兵计擒铁铉,槛送南京。铉见朱棣骂不绝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顾,终不可得。遂受磔刑而死,年三十七岁。南明弘光帝谥之曰“忠襄”,清乾隆帝追谥曰“忠定”。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他为乡土神或城隍爷。河南荥阳、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地铁姓回族都是铁铉后裔。

宋俊忠
之十四:李攀龙
后七子名震迩遐, 笔力遒豪气似笳。
大才独揽诗坛盛, 继踵前贤振雅葩。
十五、于慎行
东鲁英贤于慎行, 心怀锦绣意纵横。
为官清正留清誉, 后世犹闻赞德声。
十六、边贡
历城俊彦边贡君, 诗赋长留雅韵芬。
前七贤才传妙意, 华泉盛誉载奇文。
十七、周永年
林汲贤才周永年, 穷经皓首意诚虔。
藏书万卷为弘业, 俊彦高风世代传。
十八、张起岩
元初魁首张起岩, 才富学深作楷范。
史著煌煌功绩彰, 俊才美誉世长传。
十九、马国翰
一生精力注遗编, 辑古寻幽意似山。
典籍昭昭遗后学, 历城才俊耀文间。
二十、铁铉
燕骑南来暗八荒,孤城独峙大河旁。
诈降未遂皇舆计,悬像能消炮石狂。
血浸泉流犹化碧,魂归祠宇尚飞香。
九重磔裂浑无惧,铁骨真成百炼钢。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