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 撑起了静好岁月(名家有约)~孔祥智专辑12——听雨斋诗社【2442期】
听雨斋诗社——
最美流年诗伴行

【作者简介】孔祥智,河南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73入伍,始终从事部队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报》《军区战胜报》《中国青年报》地方省报等多次发表文章。荣立三等功。1981年带病退役,享受退役老兵待遇。至今退伍不褪色,仍笔耕不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河南省《范水诗苑》诗词协会成员。
座右铭:“镜里白头翁,心坚路路通,灯下勤耕耘,多彩夕阳红。

《月还是故乡明》
微小说
文孔祥智(河南范县)
元宵晚会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帷幕,厦门窗外的春雨像是得到了指令,“哗哗”地倾盆而下。这时烟火骤起。雨中的海面上噼噼啪啪。一片通红。在城市的一隅,夫妻老张倚在十一楼凉台,手中的烟头明明灭灭,和着雨滴声,望着老家方向,心里如十五只吊桶打水……思绪飘回了老家的元宵节。
黄河滩老家,那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近几年日新月异,人们早已步入小康,再不是贫穷闭塞样子了。
天刚擦黑,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院子里奔跑嬉闹,大人们则忙着搬出桌椅,准备一家人的团圆饭。烟火是元宵节的重头戏,以往,天一黑,村里的青壮年就会聚集在村头的空地上,点燃各式各样的烟花。“嗖——啪!”烟火连天,映照着那一轮愈发圆润的明月,月光洒在村里的老槐树上,像是给它披上了一层银纱。
村中央的小广场上,一场热闹的庙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古旧的戏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咿咿呀呀地唱着老戏,台下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王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每年元宵节都会让孙子搀扶着来看戏,孝顺的儿子不时抱起老娘,满足老人眼福。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还跟着哼唱几句。
“走,去玩风车咯!”小孙子拉着爷爷的手,兴奋地叫嚷着。爷爷笑着点头,牵着孙子穿梭在人群中。庙会上,卖风车的小摊前围满了孩子,五彩斑斓的风车在微风中呼呼转动,老老少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嫦娥和玉兔的花灯立在一旁,仿佛真的在嬉戏玩耍,引得孩子们纷纷驻足拍照。
如今,时代变了,村里的习俗也有了些更改。过去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唠嗑,现在不少人都低着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乱拨弦,分享着节日的喜悦,或是刷着网络上各地的喜庆场景。但不管怎样,元宵节的那份欢乐与团圆,依旧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无论是贫家还是富户,都沉浸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里,尽享欢颜。
2025.2.12元宵节
写于厦门寒舍
纪实文学篇.
《忆独库公路生死传奇》
文/孔祥智(河南范县)
在新疆,有一条公路,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天山之间,它是无数筑路者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奇迹——独库公路。对于新疆老兵我而言,独库公路承载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生死难忘的岁月。
1975年12月5日,时间的指针定格在这一天。独库公路的修筑现场,紧张与艰难的氛围如浓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为了赶进度,战士们日夜奋战在这险峻的天山之中,却不知危险正步步紧逼。
“独库公路险天山,崎岖万里冰雪连。”这句诗道尽了独库公路的艰险。坐在车上,短短时间就能体验四季更迭,可又有谁能想到,这每一步都踏入了汹涌的危险。当时,驻疆某部机枪连作为施工尖刀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在十五米的隧道作业中,吨半炸药在山头轰然炸响,掀起漫天尘土。战士们仰卧打锤放小炮,昏暗的灯光下,他们拉运物料,身躯因负重而弯曲,身影在昏暗中显得如此坚毅。爬出洞穴装小炮时,岩浆水溅湿衣衫,冰冷刺骨。匍匐拉筐,双手扒地,膝盖与手臂上血泡如繁星般密密麻麻。每一米的掘进,都伴随着几十声小炮的轰鸣,浓烟滚滚,呛得人嗓子如被刀剜。生死存亡,往往只在一瞬之间,可战士们没有一人畏惧艰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当兵不怕死,牺牲重如泰山!只争朝夕赶进度,路基绝不能拖延。
随着隧道掘进至近十八米,泥流石险等恶性状况愈发顽固。进度只能靠放小炮一点点推进,全凭土法与汗水艰难推进。困难重重,却更显战士们的钢铁意志,生死考验,尖刀班从未退缩勇往直前。
那时,上级命我军报采访,为掌握文章灵感真实性,写出真实震撼的报道。我深入一线,泥里水里,我带头苦干,与战士们紧密融合,寻找创作灵感。进洞打钎装小炮,亲力亲为,冲在前面。第一手材料被牢牢掌握,为笔下的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危险毫无征兆地降临。当我爬出洞取土装小炮时,突然,轰隆巨响震耳欲聋,洞口瞬间塌方,封堵得严严实实。六位战士被埋在了隧道之中,生死仅在一线之间。我心急如焚,嗓子仿佛要冒出烟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竭尽全力拼命呼喊。仿佛是听到了这生命的召唤,山头迅速冲来一个班的战士。大家先用钢钎输送氧气,而后开始挖碴排险,动作快如闪电。
漫长而又短暂的30分钟后,隧道终于被打开。令人惊喜的是,洞内灯光仍在顽强地燃烧,氧气的留存让全班战士奇迹般地脱险。部队首长迅速赶到现场,举行的仪式庄重而温暖。此次事件后,部队报请集体三等功,我也因临危不惧获得巡回讲演的机会,其事迹被记入档案,喜报在锣鼓声中被张贴在家乡,成为终生的无上荣耀。
军报将此次事迹刊登在头条,首长与战士们的合影登上报纸。我也迎来了入党、探家的“三连冠”,荣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首往事,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他们大多正值青春年华。有的战士年仅20岁,穿上军装才刚一天;有的只有一张婚前照,生命却定格在了恋爱合影前;有的战士牺牲后,父母哭瞎了双眼,日日夜夜凭栏望儿,盼望着孩子归来;还有位老妇,被谎言欺骗了五十年,直到临死,也没能再见孩子一面,带着无尽的遗憾,未能合上双眼……
这些战士们,是独库公路修筑中的英雄,他们用生命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而那六位死里逃生的战士,不过是长眠于168位烈士陵园中的战士们的冰山一角。
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一首:“万幸兵旅未光荣,爬出隧道获重生。感恩老天寿续命,饱食终日半世情。”这段生死纪实,不仅带来了三等功,当年光荣入党,更成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时刻提醒后人,独库公路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战士们的热血与生命 。
附三等功原件
修改于
2025.2.12正月十五元宵节
厦门海滩景区
《乡村的贴心人》
诗文原创/孔祥智(河南范县)
在农村的土地上,
有这样一群人,组成温暖的光。
没有工资,没有优厚的犒赏,
却将乡村的大小事,放在心尖上。
退休的支部书记,
岁月染白了他的发梢,
可那为民的热忱,从未减少分毫。
族长,用一生的阅历,
铺就乡村前行的轨道。
还有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
他们是乡村的精神坐标。
村里的喜事,他们满脸欢笑,
帮忙筹备,让快乐四处飘场。
白事的哀伤,他们也默默扛,
安排妥当,慰藉生者的心房。
哪怕身体抱恙,
风雨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匆忙。
泥泞的小路,留下他们的脚印行行,
破旧的蓑衣,遮不住他们的担当。
他们是乡村的守护者,
不求回报,只愿乡村安康。
他们的付出,如春风化雨,
滋润着每一寸乡土,
成为村民心中,永不落幕的暖阳。
有诗文标榜:
咏《红白理事会》
文/孔样智(河南范县)
民间善举韵悠长,德厚高贤美誉扬。
喜丧操持无报酬,写贴记账热心肠。
弟兄分册详登录,户户收支细考量。
丧祭周年明内帑,清单明细贴垣墙。
亲疏支系循伦序,祭拜依礼意未央。
席桌棺椁费公开,账目透明绽暖阳。
兄弟姐妹同分担,孝道传承敬高堂。
办事公平很低调,老总”,尊称遍乡邦。
儿娶娇媳女出阁,礼仪周到美名彰。
彩礼迎亲先出面,接装领路不匆忙。
舞狮奏乐排场布,宴客举杯笑语长。
自发组织虽无档,德艺双馨堪颂扬 。
2025.2.14于厦门寒舍
散文诗.斥《西方情人节》
文/孔祥智(河南范县)
西方节日,向来内涵匮乏。
在这所谓的情人节里,充斥着低俗与肉麻。
那些娇艳的花朵,本应在自然中绽放,却被无情摧残,成为商业的附庸,失去了原本纯粹的文化。
而我们的少年,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被不良风气腐蚀。他们本应在青春岁月里追逐梦想,绽放芳华,却被这低俗的节日扰乱了成长的步伐。
堂堂华夏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怎能容忍这样的低俗节日肆意蔓延?美好思想文化。任意坍塌。
凛凛中华男儿,心怀家国,对这种侵蚀民族文化根基的现象,更是愤恨不已。
我们必须坚决地铲掉这颗毒瘤,让社会重归纯净。
当我们涤荡掉这些不良的尘埃,迎来的将是如朝霞般灿烂美好的未来文化。
在那片纯净的天空下,我们的文化将再次闪耀,我们的少年将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华。
2025.2.14构思于厦门海滩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