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昭穆,考世系,寻根溯源,辑录传承世系,是修编家谱的要旨。 本支丁姓,溯源:曲靖,五溪,济阳,姜水;传承:炎帝,丁叔庚, 丁映,丁述。炎帝生于姜水,因姓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天下, 第十七代孙姜伯夷,号太岳,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因姓姜、吕 氏,居四岳之首。姜太岳第三十四代孙姜子牙,助周武王灭纣有功, 封于齐,号姜太公,姜太公的孙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丁公” 的丁为姓,名丁叔庚。丁叔庚第六十代孙丁映,五代时避战乱由湖南 醴陵迁居江西新建县五溪,丁映十二代孙丁良义随朱元璋队伍到应天 【今南京】,丁良义曾孙丁述,持明成祖密旨赴曲靖,踪迹惠帝,督军 卫屯田,带领中原军民在曲靖坝子筑圩居住,筑圩有:丁家圩,新圩, 小丁家圩,小坝圩、庄家圩、余家圩、四圩、薛家圩、东弯圩、韩家 圩、崔家圩、李家圩、吉家圩、杨家圩、容家圩、马王圩、冯家圩、 陈家圩、吕新圩、丁容圩、丁潘圩等,录自《曲靖地名志》。居于丁家 圩,因历史的原因葬于安庄【镇宁青山坡】。丁述裔孙聚居云南曲靖,宣威, 富源,会泽,贵州盘县,兴仁,新义等地。述公弟兄五人,长兄丁通 派驻石平州,述公次兄丁达派驻安南卫,述公长弟丁逊派驻普安卫, 述公小弟丁选派驻安庄卫。述公长子丁此文袭父职,称将军老祖,居 丁家圩;次子丁此贵,[廕叙]任兵巡道,晚年迁居乐里,奚居奚处;三 子丁此凤经商入黔,居普安州乐民所,后迁居嘉禾[富源小冲],四子待考。 述公裔孙枝繁叶茂,人丁数万。
丁述裔孙续谱
字谱
原字谱(神主牌抄录) 此世兆龙,大有[其]明德; 学修廷宪(献),伍(武)英(伟)文哲。 注:(上面字辈的字谱,是丁家祠堂清同治 8 年神祖牌上录下来的, 其中宪改献,伍改武,英改伟,是民国时期抄录家谱时改的,应该纠正, 但献、武、伟三字,续谱时是已用字辈,作为事实字辈并列在宗谱字辈 的字谱中。) 体仁嘉瑞,继承先泽, 繁昌庆远,振起祥科。
族规
隆祭祀,敦孝悌; 尊宗守法,诚笃为人。
家 训
言宜慢,心宜善。

伏羲氏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始画八卦, 造书契,建都于陈。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伏羲根 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 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罟【gu】,用于捕渔 打猎。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炎帝—神农氏
有史籍《姓苑》明确记载:丁氏系出姜姓,其远祖为炎帝。炎帝者,少典 国君长子石年是也。生长于姜水之滨,因姓姜氏,以其创耒耜【leisi】,启农桑, 尝百草,作医书,兴贷利,制五谷,是为神农氏。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 天下,故号炎帝,初都陈,即今之河南淮阳,后迁至阜,即今之山东曲阜北。 立 120 年而崩,葬长沙。历八代衰而为黄帝代。司马贞《三皇本纪》: “神农纳 奔水氏之女曰詙【ba】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 帝氂【mao】,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yu】罔【wang】。凡八代,五 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 个炎帝,而应为榆【yu】罔【wang】。炎帝、黄帝不是同时代的人,炎帝在前, 黄帝在后,相隔五百三十年。
炎帝世系
01 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姜姓始祖 02 世帝临魁、柱(稷) 03 世帝承 04 世帝明 05 世帝直(帝真、帝宜) 06 世帝厘(帝来) 07 世帝哀(帝衷、帝衰) 08 世帝榆罔(名克,末代炎帝) 09 世炎居 10 世节茎 11 世戏器 12 世祝融 13 世术器 14 世勾龙 15 世垂(共工)、信(夸父) 16 世噎鸣 17 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侯,掌四岳) 18 世宣公 19 世定公、迩公 20 世怀公、恒公(定公子) 21 世宙公(怀公子)、宇公(恒公子) 22 世高公、许公 23 世宰公(高公子) 24 世禅公 25 世启公 26 世蒯公、副公 27 世正公、乔公 28 世志道(正公子) 29 世祖荣 30 世杜公、成公 31 世济公(杜公子) 32 世林一、林二 33 世承先 34 世光公、荣公、平公、理公 35 世永和(荣公子) 36 世嘉禹 37 世衡车 38 世海复 39 世祖甲、祖丙 40 世一懋、二懋(祖甲子) 41 世正一(一懋子)、正二(二懋子) 42 世美成、心成(正二子) 43 世元一(心成子) 44 世仲调 45 世计恒、训元 46 世先一、先二(训元子) 47 世司会(先二子) 48 世辉前 49 世公伦、公显 5 0 世豫仲(公伦子) 51 世姜尚
这个世系表来源于炎帝嫡系后裔姜姓族谱,各世名字(如林一、林二,一懋、二懋,祖甲、 祖丙等)保留了远古时期的语言特征,而且吕侯爵位按照远古兄终弟及的原则来传承,基本可 信。或云伯夷乃炎帝第 15 世孙,这种说法是将 9 世炎居、10 世节茎排除在外。或云姜太公乃炎 帝第 54 世孙,增加了三世,其中 17 世伯夷下面增加了先龙、玄氐两世,伯夷曾孙才是宣公, 并将宙公、宇公列为两世。姓氏世代相传,传一代平均要 30-40 年。炎帝神农氏生活于公元前 31 世纪,姜太公生活于公元前 11 世纪,中间相距 2000 年,所以 51 世、54 世两说均有可能。 姜太公孙子叔庚,以父亲姜伋谥号丁公的“丁”为姓,所以,丁姓沿用姜姓所列炎帝到姜 尚世系,理所当然。这个炎帝世系,基本上表示了炎帝传承信息。
姜太公

姜太公出自炎帝神农氏部族,是尧舜时期四岳伯夷的后裔,因伯夷当年帮助大禹治水有功, 被封于吕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称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归周后,又被称为师尚父、 太公望、师望等。史书称他是“东夷之士”、“东海上人”,即今山东日照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间, 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 100 多岁。
公元前 1046 年,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就向武王提出伐纣建议。 武王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太公精选了兵车 300 乘,勇士 3000 人,甲士 45000 人, 组成伐纣大军。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 70 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 4000 乘会合。商纣王 集结 70 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自率领少部精锐士卒为先锋在前面挑战, 随后以战车 350 乘,勇士 3000 名,士卒 23000 多人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 他们与商纣王离心离德,士卒纷纷倒戈,乱了阵脚,溃败下来。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 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宣布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太公六韬》
全书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中包括《文 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计六十 篇。《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 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 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机, 创造良好的战机,适时、适度的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 如人员配备、物资供给等;认为士兵训练要根据战场的需要和士兵的 自身条件。纵观《六韬》,既着眼于战争的根本性质、立足于仁德与道 义,又细致地讨论了各种具体环境、具体条件之下的战争方略;是我 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早期军事理论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 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
姜太公语录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金鳞设,只钓王与侯。
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帏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 人的心中。家,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 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并触手可及的,除了那些猿人化石、甲骨文字, 典籍文献之外,有一个至今仍然繁衍不息,延续人类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知的中华姓氏。在中华姓氏 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祖先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又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 状态、立身处世、价值观念等状况。 家谱,历来就是我国姓氏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其发源、生息、繁衍的过 程,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族之兴衰家谱记之,族之始末家谱载之。 自古以来,“家”,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 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而氏是姓的衍生,起源 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古代贵族系统的称号。如今的“姓”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氏的出现很早,在表示家族或宗族组织的氏之前,还有表示部落组织的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 中说,:“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所谓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 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犹以名为氏,然不称国。至二帝而后,国号唐虞也,夏商因之,虽有国 号而天下世世称名,至周而后,讳名用谥,由是氏族之道生焉。”由此可见,在周以前也有所谓氏号,如 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神农氏、轩辕氏等。它们都是指国家出现以前部落的名称或部 落联盟首领的名号,与周以后的氏号明显不同。西周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氏就是奴隶主贵族的 宗族组织的名称。 1 以国为氏,就是周初及其以后诸王曾先后分封过的许多同性和异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以其封国为 氏,周以前历代分封存留的小邦国也以其国为氏。 2 以字号为氏,如公子公孙没有继承诸侯之位,公孙之子以下另立为氏,成立新的宗族,其氏号一般 以王父【祖父】字为氏。 3 以官为氏,夏、商、周三代实行贵族官位世袭制,即“世卿世禄”制度,这些贵族就以世袭官职为 氏。 4 以邑为氏,卿大夫以采邑命氏。邑即卿大夫的采邑【封地】,如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于樊, 其子孙便以“樊”为氏。 5 以德行为氏,晋国赵衰之于人,好似冬天的太阳,其后裔便以“冬日”为氏。少正卯,是鲁国的闻 人【有名望的人物】,其后裔便以“闻人”为氏。 6 以谥号为氏,周朝的贵族,生封爵位,死有谥号。谥号是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所谓“一字 之定评”,故贵族也有以祖先谥号为氏者,如楚庄王之后,以“庄”为氏……。 7 以居住地命氏,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居于东门,其后“以东门”为氏,……。 8 以乡、亨之名为氏,西周的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五爵之封为国侯,邑侯,关 内侯,乡侯,亭侯,如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属子爵乡侯,其后由以乡侯名为氏者就是陆氏。历代以乡、 享名为氏者,常见的有裴、路、庞、闫、采、欧阳等 9 以次第为氏。古代同性家族的兄弟之间,有以排行次序取氏的,如老大曰孟或伯,老二曰仲,老三 曰叔,老四曰季,因此取为孟氏,仲氏,叔氏,季氏。 还有其它。

齐丁公,《说文解字》作齐玎公,姜姓、吕氏,名伋(jí),《尚书·顾命》称其为齐侯吕伋,《左 传》和《史记》称他为吕伋。是齐国始祖齐太公姜太公的儿子。”杨伯峻先生指出,成王之母 为齐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为太公之子,故齐丁公为周成王之舅。他也因这个身份而受到周 王室的重用。 《尚书·顾命》中说:“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跟随)齐侯吕伋,以二千戈、 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管蔡作乱,淮夷叛周; 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国由此获得征伐的权力,在政治上,齐国成了大国。
《中华姓氏》:“据史书记载,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齐太公,其子姜 伋是周成王时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赠谥为齐丁公。齐丁公的第四个儿子叔 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由此诞生丁姓。

《中华姓氏》: “据史书记载,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齐 太公,其子姜伋是周成王时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赠谥为齐丁 公。齐丁公第四个儿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由此诞生丁姓”。即是说丁 伋【姜伋】,是济阳丁姓得姓始祖,丁叔庚是济阳丁姓用姓始祖。丁叔庚承封的 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济阳地广人稀,郡县制出现后成为郡。丁叔庚 裔孙枝繁叶茂,人才济济,是济阳郡望族,济阳成为丁姓的济阳郡望。
济阳,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东明南境,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现在山东的济阳市。
郡望、济阳、堂号 郡望
郡望,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郡中望族的意思。在过去,由于居住在某一地区的某个家 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著名望族,能够获得别人的羡慕或仰望,而所居住之地又被称 为郡,因此其家族也被称为郡望。当然关于郡望的定义还有另外一些解释,认为它是“某郡 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春秋以前,行政区 划或行政建制,是以与国王关系远近的分封为基础的称为封国或封邑,诸如齐、鲁、宋、陈、 蔡等都是如此。诸侯国疆土广泛开拓,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先后创立了“县、郡”等行 政建制,县大多设在内地,郡则大多设在边境地区的地广人稀之地。
济阳
姜太公孙子叔庚承封的济阳,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兰考堌阳镇,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 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南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 在济阳市。
济阳郡望
丁氏望出济阳,丁叔庚承封的济阳,在今天的河南兰考堌阳镇;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 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兰考东北,山东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 治所在今天的济阳市。周初,齐丁公第四子叔庚承封济阳【也就是说济阳是丁叔庚的封邑】, 以父谥【丁公】的“丁”为姓,产生丁姓。济阳是叔庚裔孙丁姓的郡望。后世中国丁氏家族 人士大部分都来自济阳这一支,故史称其为丁姓正宗。
丁姓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 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 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 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前 言
序昭穆,考世系,寻根溯源,辑录传承世系,是修编家谱的要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淮山之水,必有其源”。本支丁姓,溯源:曲靖,五溪,济阳,姜水;传承:炎帝,丁叔庚, 丁映,丁述。
中国人有着 5000 年之久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有 6000 年之源,这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有这么长远。6000 年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 多少年号,中国人姓氏一直延续着,也就是炎黄子孙的世系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过。但是 作为一姓的某一支系,由于文化的升华,由于时代的变迁,由于天灾人祸,世系资料往往残 缺以致湮灭。修谱、续谱,需要从古籍中考证,需要从史志中考证,需要从他支世系中考证, 甚至从他姓世系中考证,这样谱牒对同一事件,不同地区的续修者,会产生不同记载。我丁 姓谱牒中对始祖的记载有大同小异叙述,符合历史的规律。我们的工作是:多方考证史料,合 理记述。
本支丁姓始祖丁公伋,史书有详细记述,丁公伋的丁姓裔孙古书记述不详或各异,如, 是以谥为姓还是以次为姓等,……。丁述裔孙修谱怎么办呢?我们要多方考证史料,合理记 述。《中华姓氏》第 481 页“齐丁公第四个儿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由此诞生丁姓。” 《百家姓书库》——丁,丁海燕著:“齐太公之子姜伋为周成王时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 大臣,死后赠谥为齐丁公。其第四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便成为丁姓。”丁叔庚是丁 公伋的第四子,与姜伋侯爵的继承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与齐国没有关系。周王封给叔庚一块 地,地名济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叔庚受封后,姓丁姓,讳丁叔庚,为了别于 其他兄弟姓丁氏。是以谥为姓还是以次为姓,不讨论,我们记述是:丁公伋第四个儿子叔庚 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由此诞生丁姓。”。姜伋逝世获赠谥号:丁公,是本支丁姓得姓始祖, 叔庚承封济阳以丁为姓,是本支丁姓用姓始祖。叔庚在济阳拓土富民,裔孙兴旺发达,枝繁 叶茂,成了济阳望族。郡、县制出现后,济阳地广人稀设为郡,叔庚裔孙发展成为济阳郡望。
五 溪 修 谱
五溪丁氏家谱,有宋龙图阁侍制大学士—朱熹为之撰《序》,有宋丞相—吉水文天祥为之 撰《序》,有前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为之撰《丁氏家乘》,说明我们祖 先学问很高,与当代文化名 人有往来。家谱续修多次, 跨越多个朝代。从《丁氏家 乘》中可以看出谱中涉及很 多史籍,很多经典,有完整 的世系资料,是丁姓若干代 人智慧、道德的结晶,是一 部巨册。从五溪带回的复印 件《五溪丁氏家谱》,系公元 1988 年由昌佐、昌樸、后详、后典、祥武等为首组织编修的。《丁氏重修族谱序》:“夫自一 九三三年岁次癸酉重修,迄今凡五十五载,岁月蹉跎历尽沧桑,国人浸浴,日寇八年战火, 熬煎颠沛流连,族人喪者夥矣,惨不忍书,又逢国内十年动乱之干扰,族谱散於市、焚於火, 简断篇残,幸得族人衍须公排难护卫,几经涉险,锦匝深藏,族谱籍以幸存数籍,雖非全璧, 然我族来龙去脉有迹可循。惜者册页凌乱,水濕鱼蠹,亟待重修。我族昌佐、昌樸、后详、 后典、祥武等诸公多方奔走,游说乡里,倡议集资重修,厥功告成,实为我族盛事也。我基 祖谊公,卜居塘头崚已历六百余年,嗣后,子孙日益庶繁,支分广远,绵延数十代,枝繁叶 茂。然被毁诸册,涉及源流系派,幸赖筹修诸公,广事征集,又得他支相助,终使家谱归赵, 世系脉络分明,仅小有略处亦似白璧微瑕,无伤大雅”。现存五溪丁姓世系,虽然脉络分明, 但存在白璧微瑕,需要进一步研讨。丁公第二、三、四、五世称为“公”,应该商榷,一世姜 伋谥号丁公,以下称公不对,是考证世系有误。姜伋生前没有这支丁姓,姜伋死后,他的第 四子用其谥号丁公的“丁”起姓,即叔庚承封济阳后,以丁为姓,尊父为丁伋,产生这支丁 姓。叔庚承封济阳前不姓丁,承封济阳后才姓丁。承封济阳,是周王封叔庚一块地方,名济 阳,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堌阳镇。《百家姓书库》第四页:“姜太公虽受封于齐,但其本人却从 未前往就国,而是由其子伯牙代住”,“丁公”或“齐丁公”不是封号,是谥号。
此贵祖公裔孙丁洲组织,此凤祖公裔孙丁武吉、丁金华资助;此贵祖公裔孙丁权、丁洲, 此凤祖公裔孙丁献同、丁金华四人,到江西南昌新建县五溪带回《五溪丁氏家谱》—前五代:
【影印件译文】: 第一世 丁公 【即吕伋】,姜尚次子,讳伋,食采济阳,封侯爵,后遂以丁为氏,丁氏称济阳 郡始此,生子二,良、发。
第二世 乙公 丁公长子,讳良,袭侯封。生二子,璞、瑶。 发 丁公次子,任唐伯。生子一,璧。 第三世 癸公 乙公长子,讳璞,袭侯爵。生二子,超、慕。 瑶 乙公次子,为仪侯,生子一,湻。 璧 发之子,为伯爵,生子一,睦。 第四世 哀公 癸公长子,讳超,袭爵,生子三,启、宜、宣。 慕 癸公幼子,任司教,生子一,其。 湻 瑶之子,为州牧序缺。 睦 璧之子,袭封伯爵,失序。 第五世 胡公 哀公长子,仕名啟,袭爵。生子一,荣。 宜公 哀公次子,官司农,生一子庁。 宣公 哀公幼子,官典礼,生子一,康。 其 慕之子,为少乐。 姜姓列齐国前七位世系表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齐太公 吕尚 前 1046 年—前 1015 年 齐丁公 吕伋 前 1014 年—前 976 年 齐乙公 吕得 前 975 年—前 932 年 齐癸公 吕慈母 前 931 年—前 880 年 齐哀公 吕不辰 前 879 年—前 868 年 齐胡公 吕静 前 867 年—前 860 年 齐献公 吕山 前 859 年—前 851 年 上表表示齐国前几位世系排列,用齐丁公姜伋替了姜伯牙的位置,是否是录者的笔误。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吕尚死后,“子丁公吕伋立”是为齐国第二代国君。值得推敲,谥 号是赠给逝世功臣的,在世的人只有封号,吕尚死时没有“丁公”, “丁公”是姜伋【吕伋】 死后才有的谥号。五溪续谱时采用了《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出现了首个白璧微瑕,不是 公,误为公,即乙公、癸公、哀公、胡公非济阳丁姓世系。丁叔庚承封济阳,不是国,是邑, 若要书爵位应是邑侯。
《五溪丁氏家谱》丁姓世系前五世应考证为: 第一世 丁 公 姜尚次子,即姜伋,或吕伋。是周成王重臣,周康王的辅佐大臣。《毛诗·齐谱》 云:“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生子…,第四子叔庚,字良。 第二世 丁叔庚 丁公第四子,字良,《中华姓氏》:“姜伋是周成王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 死后赠谥为齐丁公。齐丁公的第四个儿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由此诞生 丁姓,”尊父姜伋为丁公伋,丁姓用姓始祖。生二子,长璞、次瑶。 第三世 丁 璞 叔庚长子,讳丁璞,袭侯爵【邑侯】。生二子,长超、次慕。 丁 瑶 叔庚次子,讳丁瑶,生一子湻。 第四世 丁 超 璞长子,讳丁超,袭侯爵【邑侯】,生三子,长启、次宜、三宣。 丁 慕 璞次子,讳丁慕,任司教,生一子其。 丁 湻 瑶之子 第五世 丁 启 超长子,讳丁启,袭侯爵【邑侯】。生一子荣。 丁 宜 超次子,讳丁宜,官司农,生一子庁。 丁 宣 超三子,讳丁宣,官典礼,生一子康。 丁 其 慕之子,讳丁其,官为少乐,生子【失序】。
续修家谱、宗谱,都要彰显先人的功德,丁姓裔孙要为自己的祖先书写优点,这是写谱 的潜规则。彰显先人的功德要适度,这个适度就是上面讲的“合理记述”,否则,和典籍产生 矛盾,就要产生硬伤,闹笑话。该清楚的一定要写明白,如本支丁姓是什么时间到滇黔的, 为什么来滇黔,为什么兄弟五人分赴滇黔不同的山区,为什么都与军卫有关系,为什么定居 政治薄弱的边远山区?本谱中已书写明白,望仔细阅读宗谱。对济阳丁姓得姓始祖,百家讲 坛:称丁公伋,有史籍:称齐丁公、丁公,我们记述称:丁公。搞不清楚的环节,史籍记载 不同的地方,多方考证史料,合理记述,尽量避免瑕疵。
本次续谱,在丁宪法主持下,找到了35支丁姓,找到了播土支丁姓是丁此凤裔孙,找 到了丁述祖公的碑,葬于镇宁青山坡,丁宪法在续谱工作上贡献很大。 本次修编的宗谱,用办公软件编辑,容易传播【拷贝】、容易增减,图文并茂。是一部有 阅读价值,收藏价值,弘扬丁姓文化的书籍,值得阅读,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