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西北大地上的年节华章
作者/ 王云飞
去花城工作近三十载,其间虽在春节多次返乡与亲人团聚,却因种种时间上的羁绊,一次次错过家乡正月十五热闹非凡的社火。那曾是我记忆中过年最期待的盛景,却在岁月里渐渐成了心底的遗憾。
昨天,在阔别多年之后,命运的丝线仿佛特意交织,让我有幸邂逅一场盛大的社火表演。当我融入如织的观看人群,那股激动的心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难以言表。澎湃的心,随着咚、咚、咚的鼓声起伏震颤,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着思念的弦。

久违的社火,岂止是为节日增添气氛,它更像是一首激昂的赞歌,是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深情讴歌与由衷欢愉。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深处关于家乡年味的大门。
回想着昨日的社火,今日的我依旧深深沉浸在这浓烈的节日气氛之中,仿佛整个人都还置身于那欢乐的海洋,难以自拔……
正月十五上午十时,暖阳倾洒在兰州市西固区,柳泉镇的社火队恰似一幅缤纷的民俗长卷,于公园路缓缓铺陈开来。这场盛大的表演,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民俗盛宴,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西北大地的热情与豪放。
西北社火,历史悠久,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它发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历经岁月的雕琢,从最初对神灵的虔诚敬畏,逐步演变为人们欢庆节日、祈愿丰收的盛大庆典。“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笔下的社日,虽与西北社火略有差异,但那份对传统的坚守,却一脉相承。
社火队的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太平鼓擂响,激昂的鼓点仿若阵阵春雷,震颤大地,直击人心。鼓手们身姿矫健,挥舞鼓槌,每一击都饱含力量,诉说着西北人民的豪迈与坚韧。
舞龙、舞狮的队伍也不甘示弱,成为表演中的一大亮点。只见蛟龙翻腾,龙身蜿蜒起伏,时而昂首摆尾,时而盘旋游走,气势磅礴;狮子则活灵活现,或跳跃嬉戏,或俯卧小憩,憨态可掬。舞龙舞狮者们配合默契,将龙与狮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划旱船的队伍中,彩船在舞者的摇曳下,如在碧波中荡漾。船中的姑娘眉眼含笑,生动演绎着水乡的灵动与俏皮。而那高达 3 米 3 的高跷,无疑是这场表演的焦点。艺人们脚踩高跷,如巨人般穿梭在人群中,他们时而扮作神话人物,时而模仿戏曲角色,举手投足间尽显技艺的娴熟。
大妈们组成的秧歌队和腰鼓队,也为社火增添了别样的风采。秧歌队的大妈们身着鲜艳服饰,手中彩绸飞舞,脚步轻盈,扭出欢快的节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现出西北女性的热情与活力。腰鼓队的大妈们则激情澎湃,腰鼓在她们的敲击下发出清脆声响,呼应太平鼓的雄浑鼓点,交织成一曲欢乐的乐章。
孩子们组成的团队更是可爱至极。大头娃娃们头戴夸张的大头面具,模样憨态可掬,他们迈着稚嫩的步伐,活泼的身影为现场增添了许多欢乐。还有一群孩子装扮成各种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当他们出现在街头,仿佛将古老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街道两旁,观者如潮。上万人齐聚在此,却秩序井然。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这美好的瞬间。他们与社火队员热情互动,一声声春节的问候,传递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这一刻,社火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人们情感的纽带,将大家紧紧相连。
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社火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它给春节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热闹非凡。它是西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这一场场盛大的表演,代代相传。在这片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社火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人们的生活,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