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为学生们学业生涯中的关键冲刺阶段,语文教学承载着沉甸甸的压力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曾经的我,犹如一位心急如焚的赶路人,迫切地想要将海量的知识和应试技巧一股脑儿地灌输进学生的脑海中,引领他们在题海中奋力前行。然而,我不禁自问:初三的语文课堂,难道只能是一片枯燥无味的知识荒漠,或是机械呆板的应试训练场吗?
在这样的自我反思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往教学的“功利性”倾向。“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的春风拂面而来,它倡导培养全面发展、具备深厚人文情怀的学生。这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即便是在这分秒必争的初三时光里,语文也应当是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霖,是培育他们语文素养的沃土。而“三标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就像一盏璀璨的明灯,为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高效教学与素养培育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在教授《鱼我所欲也》这篇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章时,我以“三标课堂”为引领,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之旅。
明确目标,点亮心灵之灯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并没有急于翻开课本,而是在PPT上呈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社会热点画面:疫情肆虐之际,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与死神赛跑,挽救生命;洪水肆虐之时,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跳入汹涌的洪流,救助被困的群众。这些画面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感动与敬佩。我抓住时机,抛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同学们,当面临生死抉择,或是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你们会如何抉择呢?”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慷慨陈词,认为生命至上;有的则坚定不移,强调道德和正义不容妥协。在这股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我微笑着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学习并领悟本文运用比喻、对比论证来阐述观点的巧妙手法。学生们听后,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仿佛已经蓄势待发,准备踏上这场知识的探险之旅。
达成目标,共赴智慧之旅
进入文本解读环节,我先请学生们放声朗读,去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孙志远同学在读到“为宫室之美为之”时,将第一个“为”字的读音读错了。我及时纠正了他的发音,并详细解释了“为”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含义。
随后,学生们开始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张宇航同学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中的“蹴”字感到困惑。同组的石东宇同学迅速翻开课下注释,结合上下文,自信满满地为他解答:“‘蹴’就是用脚踢的意思。你想啊,如果把食物用脚踢着给别人,就算是乞丐也会觉得被侮辱了,肯定不会接受。这就更能体现出尊严比食物重要。” 同学们听后,纷纷为他的精彩解释点赞。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各小组代表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攻克难关。
在分析论证方法时,我引导学生们关注文中那段经典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提问道:“作者为什么要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呢?” 赵佳瑜同学立刻举手,声音响亮地回答:“因为鱼和熊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东西,而且熊掌比鱼更珍贵。用这个比喻能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生和义的价值差别,从而突出义的重要性。” 我赞许地点点头,并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思考:“那大家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比喻论证呢?” 同学们再次陷入了热烈的思考与讨论中,有的提到在学业和娱乐之间做出选择时,学业就像熊掌一样珍贵;有的则说在金钱和诚信面前,诚信才是不可舍弃的熊掌。
反馈目标,巩固学习之果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通过一场课堂小测验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测验内容涵盖了文言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及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王月如同学在翻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时,将“辩”字误写成了“辨”。我在讲解时特意强调了这两个字在古文中是通假关系,“辩”通“辨”,意为辨别。针对学生们在论证思路梳理上存在的问题,我再次带领大家回顾文章结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通过在初三语文课堂上推行“三标课堂”,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们不再将文言文视为枯燥难懂的“天书”,而是对语文学习重新燃起了热情。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他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像在《鱼我所欲也》的学习中,学生们不仅深刻领悟了古人的思想智慧,还能将“舍生取义”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思考人生的价值与选择。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当然,实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小组讨论过于热烈,容易偏离主题,导致时间紧张;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达标环节仍会遇到困难,难以跟上节奏。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前与学生明确讨论规则,结合小老师们的优质反馈,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调控。
在初三语文教学中践行新教育理念和“三标课堂”,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探索之旅。它让我在紧张的备考氛围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和无限乐趣。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改进和创新,一定能够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史艳春(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宋文静副校长精彩点评:
史艳春老师关于初三语文教学中“三标课堂”的实践,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小老师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深刻理解了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学习效果显著。小老师不仅掌握了文言字词、论证方法等知识点,还能将古人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人生价值。这体现了大先生以个体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同时,大先生也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小老师都能在“三标课堂”中有所收获。祝福艳春!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