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2月11日,我和娅萌老师应好友庄妹之邀,驱车180多公里,亲历感受了一次浮头村的乡村文化之魅力,我把这段文字写在前面,以飨网友。
浮头村:乡村文化之火,何以燎原?2025年2月12日晚,正值元宵佳节,陆丰市上英镇浮头村被夜色温柔包裹,细雨如丝。然而,村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却打破了夜的宁静,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广场上灯光熠熠生辉,一场由朋友家族慷慨赞助的潮剧《五女拜寿》正在这里精彩上演,为这个元宵佳节增添了浓厚而独特的乡村文化韵味。戏台之下,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早早齐聚,沉浸在潮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之中,欢声笑语与戏曲唱腔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乡村夜生活画卷。
百年传承,奏响春节文化华章
“每至春节,临近元宵,浮头村便会邀请戏班登台唱戏,这一传统已延续百年。”谈及此事,庄姓村民眼中满是自豪。在浮头村,春节唱戏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脉络,成为春节十五元宵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事。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浮头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逐步走上致富之路,生活水平节节攀升。曾经由村里统一出资请剧团唱戏的模式,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有了新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浮头村人自愿解囊,邀请剧团来村演出。这位朋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文化传承注入强大动力,让古老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夜幕之下,潮剧演员们盛装登场,华丽精美的服饰、细腻考究的妆容,一亮相便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他们用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将《五女拜寿》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曲折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全神贯注,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有的被剧情深深触动,甚至不少村民激动地跑到前台送上红包,表达对演员精彩表演的赞赏与喜爱。
潮汕文化根脉,潮剧传承精神内核
潮剧,为何能在潮汕地区经久不衰,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这背后,与潮汕人的家风家教以及深厚的文化传承历史紧密相连。潮汕人向来重视家族观念和传统文化教育,家风家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孩童时期起,潮汕人便在长辈的带领下一家人一个不落的驱车几十或上百甚至数百公里,风雨无阻前往老家脆拜祖先、观看潮剧,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潮汕文化蕴含的魅力和道德教化。
在潮剧的故事里,忠义孝悌得到传颂,善恶有报得到演绎,这些内容通过戏剧艺术的独特形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潮汕子孙,成为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石。在潮汕地区,文化传承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教导,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族中的长辈以身作则,将对潮汕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晚辈。在过去,娱乐设施匮乏,潮剧、舞狮便是村民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一村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潮剧、看舞狮,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情感交流和家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让潮剧、舞狮在潮汕地区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此外,潮汕人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承载着潮汕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无论身在何处,潮汕人只要听到熟悉的潮剧唱腔,心中便会涌起浓浓的乡情。这种文化纽带,使潮剧在潮汕人心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成为他们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传承征程,坚守初心展望未来
演出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一位庄姓老人感慨万千:“我们潮汕人就爱这地方戏,这是我们的根呐!潮剧里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代传一代,可不能丢。”老人自幼看着潮剧长大,在他心中,潮剧是潮汕文化的瑰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认真观看演出,她表示:“虽说现在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但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多接触潮剧、舞狮这样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小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她看来,传承潮剧、舞狮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更是下一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潮剧的未来,大家满怀期待。一位剧团演员说道:“现在关注潮剧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年轻演员的培养和传承创新等问题。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潮剧传承队伍,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村里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庄姓人士表示:“我们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潮剧演出和传承。过去请剧团唱戏由村里出资,如今有热心人士自发承担费用。未来,我们还打算开展一些潮剧文化活动,比如潮剧培训班等,让更多人了解潮剧、爱上潮剧。”他强调,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人参与,潮剧才能真正发扬光大。这场在浮头村上演的潮剧《五女拜寿》等潮剧,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是潮汕地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它见证了潮汕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展现了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未来,相信在潮汕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潮剧这颗璀璨的地方戏文化明珠将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为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力量。
多元文化交融,绽放独特光彩
浮头村的象山观音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这座古寺在当地地位举足轻重,深受村民信奉。每逢观音寺重光等重大活动,现场总是热闹非凡,众多村民踊跃参与,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虔诚祈福,体现出宗教文化在乡村生活中深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民俗瑰宝,舞动传承的乡土记忆
浮头村所在的上英镇,拥有独特的独角麒麟舞。这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驱邪引福的美好寓意,已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表演时,舞者们步伐矫健、动作灵活,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展现出独特的乡土风情和地方文化魅力,传承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饮食风情,舌尖上的浮头记忆
浮头村的塭货闻名遐迩,丰富多样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里有肉质鲜美的龙虾、风味独特的八宝鸭、酥脆可口的虾酥粿、薄如蝉翼的陆丰薄饼、软糯香甜的菜包粿,还有尖头鱼、大锅焖咸鱼、焖虾、土甘鱼等特色海鲜。这些美食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佳肴,更是游子心中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承载着浮头村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乡愁记忆。
红色文化底蕴,铸就精神丰碑
浮头村有村民6000多人,是一座拥有近500年开基历史的古老乡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土地革命时期,浮头村是农运发展最早、斗争最为坚决的乡村之一。1922年10月末,彭湃派余创之、林苏到陆丰发起农运,同年年底,浮头村农会成立,庄育群担任会长,会址设在“四房公”祖祠,成为陆丰最早成立村级农会的地区之一。1925年春,浮头村农民自卫队成立。在革命斗争中,浮头村村民积极投身其中,全力支援东征军、配合省港罢工斗争等。1928年,革命陷入低潮,庄育群等18名农会干部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深入挖掘、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20年,该村筹集资金50余万元,将村农会旧址打造成浮头村红色文化馆,该旧址也获省核准,为红色革命遗址。开馆至今,陆丰市干部群众纷纷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自2020年年底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当地党员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村里还建有党建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等,正积极规划打造成红色文化研学村,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延续,正激励浮头村后人继续奋勇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摄影:刘爱平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