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李氏家族续篇之三
李兆梅:当官为循吏,作诗多奇想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清代李氏家族最后一位名流,当是李兆梅。
笔者依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李兆梅传”、王钟霖《国朝历下诗钞》“李兆梅”等文献资料,梳理李兆梅生平事迹如下。

清代,布政司大街旧照
李兆梅(1827—1894),字和生,一字瓯臣。庆翔胞侄。庆翱堂侄。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貤封表》及李兆梅乡试硃卷,李兆梅父亲为李绂,字伯麟,号小农,太学生。本生父为李得春,原名李约,字仲博。历任上海南汇县典史,署县丞。有循声。均早卒。而胞叔李庆翔“与孤侄兆蓉、兆梅攻苦相砥砺,卒皆成名。”(见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李庆翔本传”)

书影: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李兆梅传”
清同治元年,李兆梅成举人。三年,捻军袭扰山东,李兆梅以团练守城的功劳,被保举为候选教谕。同治十三年,他考中进士,即用知县,分发直隶。光绪七年,补行唐县知县。其时,县文庙与县衙均破败不堪,他捐廉倡修文庙,修东西陵御道二次。衙署倾坏,他捐廉自修,鸠工庀材,全部按市价处置,商民都十分感诵于他。
光绪十七年,李兆梅调署邯郸县知县。当时,滏阳河坝久废,淹没民田。兆梅亲勘灾区,相度形势,修筑长堤十余里,以屏障长沟之水;而在下游,则疏浚猪龙河十里里,以利河水宣泄。沿河民田数千顷得无祸患。老百姓为他建生祠。又捕获邻县大盗十三名,按照常规可得优保,他力辞不受。
光绪十九年,李兆梅调署抚宁县知县。当时,清廷用兵朝鲜,运送军火,兵车过境者络绎不绝,他将公事办妥而不扰民众。可惜,第二年,李兆梅卒於官。年六十八岁。
李兆梅著有《锄月山房诗集》,另有《劝君稼穑歌》。今未见。

清宣统《山东通志·艺文志》《锄月山房诗集》
清王钟霖《国朝历下诗钞》载其诗作四首。分别为《灯花》《消暑放歌》《送赵枚卿归里》《秋日过白雪楼即景》。

书影:《送赵枚卿归里》《秋日过白雪楼即景》
李诗善于抛弃写实的描述,而代之奇丽的想像。这正是诗的审美本性之所需。如他描绘灯花“蕊喜联珠结,花看并蒂生”,将灯花比作联珠蕊与并蒂花,奇特而形象。尤为出奇者,则是其《消暑放歌》一诗:
古人有术能遮寒,但思炎威心境安。
我欲却暑用此法,历数家珍捜文翰。
伊昔师旷调琴叩淸征,雪霰立下积尺咫。
又忆魏王曾作南皮游,甘泉浮瓜沈朱李。
何人山堆杨家冰,对之不觉生寒稜。
紫龙之髯柄三尺,挥之清凉能驱蝇。
洞房新设蛟毫褥,拂拭恍有波层层。
水晶帘内人挟纩,为有季龙冰井寒威增。
或如长安子弟召名姝,左右陈设招凉珠。
或如河朔避暑昼夜饮,碧筒一倾千百壶。
或作北窗卧,或挂北风图。
暗中凉意生习习,驱散炎歊暑气无。
(清刻本《国朝历下诗钞》卷四)

书影:李兆梅《消暑放歌》
李兆梅与李庆翔真不愧亲叔侄,叔叔作《暑日即事》,探讨文人以读书、赋诗避暑的优势所在;这侄儿又进了一步,探讨以出奇之想像力消暑的方法。他说,人们冬天遮寒用想像夏天的炎热难耐来实现,那么,夏天为什么不能仿其道而行之,用想像清凉甚至制造清凉幻象来消暑呢?
比方说,你可以想像当年师旷弹奏凄凉的琴曲,感染老天都下起来尺厚的大雪;
当然,你还可以想像唐代杨家(右相杨国忠)的不可依赖的冰山,你会觉得冷飕飕的寒冷;
甚至,人们在洞房里铺上蛟毫的褥子,便恍然感觉有泠泠波涛层层涌来;还热么?还有,你可以躺在阴凉的北窗之下,你可以在房间里挂上一幅描绘北风呼啸的图画……这样,你在夏日里便能驱散暑气,甚至感觉有习习的凉意袭来。
不能不说,李兆梅有着天才的想象力,这使得他的诗作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与无边的畅想……

趵突泉白雪楼 王琴摄影
可惜,他的作品留下的实在太少!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