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82)——鹤立鸡群(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载:“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载:“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为人旷达,事母孝谨。西晋时期名臣、文学家。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嵇康(公元223年—公元262年),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魏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史书记载,嵇康还是位美男子。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
嵇康因得罪掌权的司马氏集团,在嵇绍十岁时遇害。嵇绍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获罪,静居在家中。嵇绍和父亲一样,不仅很有才学,而且仪表堂堂。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在嵇康被害20年后,身居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的山涛找到了穷困潦倒的嵇绍,并将其带到都城。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向晋武帝奏请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相比,应当加以任命,请让他任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像您所说的,他能胜任秘书丞,何况秘书郎。”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
嵇绍来到洛阳,走在大街上,凡是看到他的人无不赞许称羡,许多人还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有个人多方打听,得知他是嵇康的儿子,就专程去拜访嵇康的好友王戎,想了解更多的情况,讲道:“我今天在集市上看见嵇康的儿子嵇绍了。他高俊挺拔,体态魁伟,聪明英俊,站在人群之中,容貌气质远远好于一般人,就像一只高高的野鹤站立在鸡群当中一样,太突出了。”王戎听罢笑了笑,回答说:“您还没见过他的父亲呢!”就是说,嵇绍长得帅,而嵇康风度比儿子更胜一筹。
“鹤立鸡群”原意指野鹤站在普通的鸡中,十分高大。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重在指气质人格,不仅是仪表风度出众,才能品德也很突出,具有超群脱凡的人格魅力,是由内而外的出类拔萃。后来也比喻一个人思想还比较单纯,另类。
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经常出入宫廷,他对晋惠帝忠心耿耿,深得惠帝信任。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嵇绍并没有逃避,而是奋不顾身地奔进宫里去护驾。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但是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表,为之感动,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公元291年,西晋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历时16年之久,史称为“八王之乱”。其间,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跟随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阴,不幸战败。晋惠帝的车队在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队团团包围之际,很多大臣和将士都纷纷逃命,而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身受重伤,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最后嵇绍因为伤势过重而阵亡,而晋惠帝得以逃生。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晋惠帝久久不让随从洗去袍服上的血迹,以表示对嵇绍等思念和表彰,纪念嵇绍。谥号“忠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