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携醉写诗篇 读馨语老师的诗《一抹清新,一份醉》
金秋
随着年味淡淡的味道 ,迷醉了,似醒似睡得春梦,口哨吹出的哨音,呼吸着年渐渐远去,肉食油炸的香味跳到枝头。一只鸟儿合着节拍给翻了个身的春写了一首诗。一个诗人独自走进大地,发现了即将来临的春。
“春天来了,踩着芭蕾的节奏/初春,那一抹清新/伴着年的味儿/伴着温馨的气息/氛围依然很浓/到处挂着红红的灯笼/街上,公园,风景点/人人面带笑容/享受着当下的美/憧憬着明媚的春天。”诗是生活,诗是发现,诗是过滤机。生活不是没有了美丽,而是在纷纷乱乱的时光里,去发现一个个的美丽。如同朦胧的迷雾,善于表达,沟通,善于发现,观察,分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要让一些贪婪之人那双黑手,把水搅浑。
一个诗人的诗,其实是说出了社会,取决一个人的灵敏,感觉到了,早就说出来的话早。我觉得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个作家,诗人就是社会的喉舌,人的痛苦有悲欢离合,伤感而哭泣,一支笔就是生活中的情感所寄托。馨语老师的诗读来清新俊逸,言之有物,跟着诗人的笔一路走来,“到处挂着红红的灯笼,街上,公园,风景点。”环境营造出的风景,让走过的人脸上有了笑模样,这就是写出了,一个人人都喜欢,都开心快乐的日子。年的脚步很快,站在年的门口,年正在在招手,满脸的幸福快乐。在这喜庆的脚步里,会看到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初春,仿佛看到正在换装的女人,待着一股青春的味道,活力,待着一股风,轻轻的伸出手, 抚摸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进春天,感受爱的温暖,清香。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深入生活,忠实生活,写自己熟悉的,有兴趣的,也是感受最深的,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写作者有理由反映现实,反映喜怒哀乐,这是一个作者,取决于他生活的范围。
“那春风,待着雨丝儿/待着点温柔/吹过田野,吹过山岗/便从田野的沉睡中苏醒/泥土的芬芳开始在空气中荡漾。”这时诗人站在村口,看着整个田野,小村和田野的分界线有了不同的风景。看到了春风,活泼开朗,是不是蹦蹦跳跳,是不是还可以唱着歌曲。是的,应该是这样的,馨语老师没有这样写出来,只是让读者自己去看看 ,去思考,去体会。而是“待着雨丝儿,待着温柔。”把世界,大地唤醒了。此刻的大地醒来了吗?刚刚睁开眼睛,就嗅到了泥土的芳香。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呢,还是让即将来临的春风花雨好好给大地洗一个澡,再换上一身新衣裳。这样“清晨的露珠,落在草尖上闪烁/那是初春赠予的礼物/馈赠的祝福语/纯洁而又充满希望/希望就在前方。”
我生活在下村,在小村长大,泥泞的道路,街道, 胡同,房子,院子。早晨早早起来,去田间地头,拔野菜,嫩绿的小草。不出太阳,走进去,双脚沾满了泥土,裤腿也湿了。走路沉甸甸的,走路脚在鞋子里来回跑,发出不同的声音。露珠是这样的,当阳光露出笑容,草尖尖上,庄稼叶片上的露珠,在闪烁中消失了。馨语老师说“是赠予的礼物,馈赠的祝福语,充满希望。”初春的天气,晴朗朗的,感觉是新鲜的。呼吸纯净的空气,走在路上,看小草,蚂蚱,蛐蛐的叫声,就会有一份醉意。
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社会,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成长起来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会实践活动证明了的。人的精神境界,面对的人与人,事件发生的过程,邪恶与正义,清贫和贪婪,良心和残暴,不仁,不义,都会影响写出的话语。
“在这初春的清新里/万物都在萌生/心灵也仿佛被雨水洗涤/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初春的清新/如同一首无声的诗/在我们沉醉迷人/感受生命的律动与美好/在我心里萌芽。”初春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活力。一个人走向社会,受到既定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馨语老师的诗感情丰富,多彩多姿,感受到了,诗生命里的律动,读来给人一种缘分,相识,相知,相爱,相守。踏踏实实走进诗的天地,让读者踏实 ,心就会舒畅,就如同吃了汤圆。其实我不懂诗,喜欢读,读了就想说点话,让自己开心快乐,这就是馨语老师的诗给我的感觉。再盼馨语老师有更多更好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