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瀚海初衷志 夫妻战友情
——记金秋俱乐部创始人孙英奇、蒋玉敏夫妇的多彩人生(二)
作者 吴玉梅
二 聚少离多 相包相容
莎士比亚说:"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那些被养在玻璃瓶里的花大笑。也许,孙英奇和蒋玉敏就是带着斗志而来的小草。
无论如何热烈的爱情,过了它的保质期,就是锅瓦瓢盆交响曲,就是生儿育女的咏叹调。这是一道门槛,看你如何跨过去。那时候,孙英奇正是单位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他是工会主席,要管理成百上千人的吃喝拉撒,他是团支部书记,要组织青年职工学习,活动,竞赛,社交。每天忙的焦头烂额,家里的一摊子一股脑的推给了妻子蒋玉敏。初为人妻的蒋玉敏苦恼了,她是个事业型的女孩子,有理想,有抱负,面对繁杂的家务事,她一度茫然了。更糟糕的是,她很快地怀孕了,初做人妻即为人母,一连串的变故几乎把她击倒了。
1961年的蒋玉敏已是国家级百米二级运动员,她胸前佩戴的是三个国家级奖章
一天,她挺着大肚子艰难的回到家,看到家里冷锅冷灶,一片狼藉,她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了。这件事邻居看到了,告诉了孙英奇,孙英奇沉默了。他深深地陷入了人自责中,他内疚了,他没有换位思考,他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和处境,他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第二天,他请假回了老家,好说歹说把老妈接来了,谎说是伺候儿媳第一个月子,哪知道,老妈这一住就是几十年,硬是帮他们撑起了这个家。每每回忆到这里,孙英奇和蒋玉敏都嘘嘘感慨地说,老人对他们的恩情,何止是十月怀胎啊,那是一生一世的付出。
说起来,他们夫妇还真是“高产”呢,几年时间,一拉手五个孩子奔他们而来,原来的二人世界顷刻解体。
生第一个孩子时,孙英奇正带领青年突击队在千里之外的大油田搞勘测,当他回家时,孩子看着这个陌生的男人,哭叫着不肯让爸爸摸一摸。生老二时,孙英奇被抽调出去搞“四清”运动,一年都不回家一次。就算回家,也是晚上回来起早走,和孩子都不见面。生第三个孩子时,孙英奇正在江心岛搞百天会战,接到妻子要生孩子的电话,他只是喜悦了一小会儿,又紧张的投入到工作中,好在,家里有老妈妈照顾,他还是放心的。
蒋玉敏的母亲、孙英奇、蒋玉敏和他们家的亲属在40年前的合影,前排左一,在大人怀里抱着的是孙英奇的四女儿,当时,蒋玉敏已40岁。
当时,蒋玉敏也就三十多岁,花季的年龄,又是厂里的文艺骨干和体育尖子,她有着大好的发展前途。然而,孩子的挨肩出生,销蚀了她的热望和闯劲,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只恨爹妈少给了两只手。
孙英奇常常感慨地说,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几个孩子我都没有抱过一次,但是,他却是一个好工人,好干部。他把大油田装在心里,视王进喜为榜样,他的立功奖状可以布置一个大展厅。他教育子女一生听党的话,热爱大油田,奉献大油田。
他们当时住的条件特别差,几口人挤在集体宿舍里,孩子一哭,全宿舍的人都得陪着。宿舍只有两片暖气,姐妹们把热乎的地方让给他们母子,至今,提起这些事,蒋玉敏还是念念不忘姐妹们的这段情谊。
那时候,物资非常匮乏,他俩每月每人挣19.43元,5个孩子从来没有喝过奶粉。婆婆从老家带来点小米,都要留着给孩子熬粥喝,婆婆看到蒋玉敏太劳累,奶水不足,就偷偷给她熬点稀粥喝,自己则躲在厨房里啃掺了野菜的窝窝头。每当说到这些故事,蒋玉敏都是热泪盈眶,她说,婆婆对我太好了,拿我像亲姑娘一样看待,我们婆媳一辈子没红过脸。
蒋玉敏讲了一个用洗脚盆做饭的故事,让人唏嘘。一天,婆婆做饭,发现盆子不够用,就向邻居借一个,拿过来一看,还有一只臭袜子在里面呢,原来是洗脚盆。婆婆生气了,邻居和蒋玉敏都说,我们都是使用惯了,真的不是不讲卫生。可见,当时生活都苦啊。
一天,她正在带领青年职工排练节目,庆祝油田又一个百天大会战竣工。婆婆牵着大的,抱着小的来找她。她一摸老三的头,滚热烫手,她赶紧把工作交代给别人,抱着孩子往卫生队跑。医生用听诊器一听,生气地叫道,你是怎么当妈的,孩子都这样了,才送来呢?蒋玉敏苦苦哀求医生救救孩子,一番折腾,孩子保住了,却落下一个肺炎的底子,感冒发烧就得住院。
这就是老石油工人的情怀和大爱。
孙英奇在情景剧《日记本》中的剧照
摄影 张晓彦
蒋玉敏理解丈夫,包容丈夫,支持丈夫,她也适应了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女儿本弱,为母则刚。蒋玉敏操持家务,拉扯孩子,工作却从不懈怠。202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俩还走上舞台,主演了情景剧《日记本》,剧情就是根据他们的经历搬上舞台的,场场都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她是做资料汇编、统计工作的,她常常把工作带回家中,孩子老人都睡着了,她还要熬个小半夜才能睡觉。
五个孩子都很懂事,他们各有分工,有的做家务,有的打猪草,有的挑水。他们从不抱怨,父母给予他们的不光是生命,更多的是优良的品质,对工作的态度,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社会的顶梁柱。如今,五个孩子都事业有成,业绩卓著。他们深知父母一生不容易,都尽最大的努力孝敬二老。老两口银婚时,老大张罗操办一次,却因为父亲外地出差,计划落空了。金婚时,老二又张罗操办,不巧,母亲又带宣传队去外地演出,又耽搁了。钻石婚时,几个孩子同时操办,并且要求二老不许推脱。
孩子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宴会上,孩子们把二老半个世纪获得的奖杯、奖牌、奖状都挂在墙上,琳琅满目。老父亲的奖项有,“全省老同志奉献之星”“石油健康老人”“共产党员标兵”“五星老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奉献者",终身成就奖“金牛奖”等,母亲的奖项更是无数。这些无声的奖项,诠释着两位老人一生的奋斗和辉煌,儿女们珍惜这些财富,视它们为传家宝。
看到这个场面,孙英奇激动了,他除了感谢孩子们的操办,老友们的光临外,郑重地走到蒋玉敏面前,动情地说,老伴啊,我的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大半,今天我要隆重的感谢你!周围的几个老友起哄了:用什么感谢啊?亲一个,亲一个!孙英奇不顾孩子们的目光,果然躬下身子,在老妻的额头上重重地吻了一口。再抬起头,两个老人都热泪盈眶了。
这个举动也许他们是第一次,就是这种无声的爱,让他们在聚少离多的岁月里,变得勇敢坚定,而无怨无悔。
在没有路的地方劈出的爱神,是诸神中最不可战胜的,他们是勇敢的爱神!
视频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吴玉梅,网名,天涯孤旅。五十年代生人,插过队,下过乡,退休教师。酷爱文字,参加多个业余文学组织,小有建树,出版个人散文集《梅雨声声》,编撰教材多本多种。秋之韵文学社社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汉字研究会会员。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