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悄然来临,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消融的积雪中缓缓展露笑颜,早归的春燕在屋檐下呢喃欢唱。热闹的新年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正月初五过后,游子们陆陆续续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在父母殷切叮嘱中,满载着家乡特产依依不舍的踏上外出打拼的征程。
每逢年节,对孩子们来说是热闹的庆典,对年轻人来说是欢聚的时刻,而对老年人而言,却是真正的劳动节。他们洗锅刷碗、炒菜做饭,提前半月采购准备,烧火劈柴,招待客人,给孩子们发红包,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春节的忙碌中,偶尔能见到从外地归来的晚辈,简单的寒暄后,又迅速投入到节日的筹备中。一天午后,手机传来“叮咚”的提示音,原来是本家侄儿耀臣邀请我加入一个名为“根在西寨”的微信群。这个群名让我心头一热,西寨是我家乡的名字,根在这里,这是对游子们的深情呼唤。我欣然加入,一时间,亲唤亲,邻呼邻,同宗同族迎亲人,同学同窗相邀进群,嘘寒问暖,好不热闹。
群中大部分是在外发展的家人,他们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当然也有留村的骨干。虽然,彼此是同村同乡,由于多年未曾谋面,印象早已模糊,记忆却定格在童年时期。
为了生计,有人很早背井离乡,携家带口去外地谋生,已在外地安家落户;有人仍在村子里生活,这些乡亲中有从政的,有参军的,有创业的,有务工的,人才济济,不同凡响。
我村位于豫西洛宁县长水镇东边,是一个拥有十二个生产村民小组、两千多口人家的大自然村落。它背依熊耳,南临洛河,郑卢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龙山巍巍,洛水滔滔,哺育了一代代西寨儿女,村里长大的孩子,脑海中都深深印着这几个明显的地标。曾几何时,我们结伴到冯家沟探险仙家洞,张家门前任家胡同找同学打面包,又去陈家沟约同学玩跳绳打沙包,相约东沟、上原到处跑;西寨寨上,留下足迹;戏楼舞台,歌声欢笑,特别是我们学着村里大人的样子过把戏瘾的情景令人难以忘怀……
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艰难,同一条胡同或邻近居住的村民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经常聚在一起,海阔天空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吃饭时不论家庭条件好坏,有饭菜端出来,你一筷,我一筷,一会儿就吃完了。
吃完后,抹抹嘴,评头品足,互通有无,真是一幅和谐的乡村风景画。隆冬时节,清晨上学去得很早,小伙伴们披星戴月,结队而行,父母们忙着家中农活,根本没时间送我们,于是乎哥哥牵着小妹妹的手,带着红薯或玉米面馍,边走边啃,生活虽说艰苦却也有滋有味。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过去的艰苦生活已成过眼云烟,往昔的小伙伴们已渐渐进入中老年,而我们西寨村也今非昔比,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代代人才脱颖而出,戏曲名家刘春苗,冯春苗,陈晓平,任麦娥荣膺国家一级演员美称,他们师承名门,功底非凡,声腔并茂,炉火纯青,余音绕梁。
三门峡义马市书画院长张超军毛体书法,形神兼备,研习篆隶,可圈可点,姓氏图腾,堪称一绝;农民画院院长王应山,功底深厚,书法独特;妙音居士张团军、游天下张耀臣、梦伴人生任爱敏佳作不断,笔耕不辍,在省内外著名自媒体平台多次刊登文学作品。
教育专家陈志军老师兴办学校,成绩斐然;张治礼,王成君自学成才,潜心书画,笔力刚健,朴实自然;民间编导王应林(四娃),表演惟妙惟肖,受人喜欢。
更有商界巨擘陈志成、王明军等乡贤,热心公益,捐资家乡,成就一段佳话……
朗月任小民辞职后,在家专心侍奉97岁的母亲,西寨村好人王松涛,孝子任小民的事迹在乡邻间传为佳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子里的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一代代薪火相传,生旦净末丑璨若群星,如陈奎祥、胡富喜、王中堂、王明堂、刘应武、惠连竹、陈大丑、陈兰肖、薛平肖、陈青香、徐林林、王小明、陈小平、王治玲、张应文等,真可谓老一辈向前走,新一代紧跟上,群英荟萃,各领风骚,还有民国时期著名拳师胡景魁,上世纪为方圆几十里的新生儿接生的杨素老人,推拿高手冯五行,志愿军烈士任生林,还有远在云南已故的张实甫将军,心系家乡,不忘故里。
有些人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这些后代人每每念起他们,肃然起敬,怀念不已!
故乡,刻在我们血液里的印象,是童年月光下捉迷藏的游戏,是月高星稀时玩到后半夜的欢乐,是父母催促下依依不舍的离开,是第二天约定玩乐时的期盼。
有人在故乡受过不公平待遇或受人欺负,发誓远离故土,再不回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依然在梦中,家乡的山是那么美丽,洛河水是那么清澈,童年的伙伴是那么留恋,左邻右舍的叔伯大爷是那么可亲可敬,所以他们依然重返故里,与乡亲们和好如初。
虽然有的父母早早离开了我们,但家乡的旧房子、旧窑洞是我们梦魂牵绕的记忆,永不磨灭。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小孩的故乡藏在水连天的暮云里了。云里的故乡啊,温柔而且甜美!小孩的故乡在夜色罩着的树林里小鸟声里唱起催眠歌来了。小鸟声里的故乡啊,仍然那样悠扬、慈悯!小孩子醉眠在他的故乡里了。”
是啊,我们从幼童到白发老翁,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村庄,这个有炊烟袅袅的地方,这里有童年的足迹,无论将来贫穷还是富有,故乡、母亲、父亲永远在我们心里。还有家乡的那棵大柏树,大皂角树,老柿子树,每到秋天,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温柔的山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是多么惬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你将来在何处,请你记住,我们村的名字是西寨,我们的根在西寨,那里有我们剪不断的乡音乡愁,有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思乡魂和那镌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团军,网名妙音居士,河南省洛宁县人,现居郑州,两代从军,爱文学,喜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