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文明起源与传播的深刻思考
一一王芳闻诗歌《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赏析
范群
王芳闻的《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想象的诗作。2024年被制作成诗电影,参加了第二届北京国际诗电影春晚展播并获大奖。诗人通过甲骨文这一象征中华文明起源的符号,跨越时空与地理的界限,将殷墟与南美洲的丛林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人类文明起源与传播的深刻思考。
诗歌赏析:
1. 跨越时空的对话
诗的开篇以问句形式展开:“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将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明符号与南美洲的丛林联系起来,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诗人通过“3300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文明的悠久与传承的深远。
2. 甲骨文的象征意义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符号之一,诗中将其形容为“带有火焰光泽”和“殷墟泥土的芳香”,赋予了甲骨文以生命力与神圣感。甲骨文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祖先智慧与文明的象征。
3. 对祖先的追忆
诗人通过“手提一盏月亮”在夜晚辨认甲骨文的细节,表达了对远古祖先的追忆与敬仰。甲骨文上的“龟裂的箭纹”被描绘为祖先手掌的印记,象征着文明的火种在时光中传承。
4. 篝火与金龟的意象
诗中提到“一堆篝火”和“一只金龟”,篝火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金龟在烈焰中完成“神启的涅槃”,则象征着文明的升华与永恒。甲骨文的裂纹被比喻为“千年的光”,展现了文明的延续与光辉。
5. 白令海峡与文明传播
白令海峡是连接亚洲与美洲的地理通道,诗人通过“马嘶”“白羽翎”“石锚”等意象,描绘了古代人类跨越白令海峡的壮举。甲骨文被想象为跨越海峡的文明使者,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6. 对地球生灵的关怀
诗的结尾提到“殷墟的圣火”依然在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将甲骨文的意义升华到全人类的高度。诗人通过“地平线”被“抬上高地”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综上所述:
《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通过对甲骨文的描绘与想象,将中华文明与南美洲的丛林联系起来,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传播与交融。诗人通过对祖先的追忆、对文明符号的解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而富有象征意义,语言凝练而充满力量
,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洞察力。
王芳闻,中国汉族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
范群,诗人,北京国际诗电影运动发起人之一、《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香港文学艺术院客座教授、丝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链接:
飞过白令海峡的甲骨
王芳闻
是谁?带着你飞过了白令海峡
隔着3300年,在南美州的丛林,凝望着我
那带有火焰光泽的甲骨
和殷墟泥土的芳香
象一个帆影,远到我的远古的祖先
我手提一盏月亮,在夜晚辨认
那龟裂的箭纹,穿过裹着兽皮远祖的手掌
在时光里刻下金钩银划
一堆篝火,映着黄皮肤的笑容
一只金龟在树枝的烈焰中,完成了神启的涅槃
把箭形的裂纹
照耀成了千年的光
一声声马嘶,象是你背着白羽翎的飞奔
拒绝温室里的花花草草
亚马逊热带雨林
闪过白色的雷电
一声声欢呼,抛下许多石锚
稳稳咬住亚马逊河
你不浪遏飞舟
谁能渡过白令海峡?
南美洲的甲骨文字啊
想念殷墟的圣火,依然在为地球生灵穿针引线
依然把地平线,抬上高地
个人简介:
范群,军旅诗人。《香港文艺杂志》签约作家;《香港文艺杂志》鉴约摄影家;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国际诗电影发起人之一。诗作《东归长歌》、《祖国之恋》、《长城交响》、《流星划过穿赤察尔的夜空》(组诗)等几十部作品在诸多文学平台和有声平台广为流传。其中《祖国之恋》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纸质版)刊发并获得“2023年丝路国际诗歌艺术节暨首届国际诗歌电影节”优秀诗电影奖。从事手机摄影九年,摄影作品曾获“中央新影发现之旅”(美丽家园)栏目组摄影大赛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