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时空文化视觉的盎然诗情
——读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金字塔畅想》等四首诗歌
文/老悟
诗无国界。一个人的视野如果可以穿透时空,她便会写出无国界感的美妙诗作,对自己,对读者如是一场不出家门的异域风情畅游攻略。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的《金字塔畅想》及其它三首诗歌,组成的异域诗阵,便是充满想象与哲思的现代诗歌,通过描绘站在金字塔尖的视角,诗人将个人情感、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
一
诗歌文本赏析:
一)太阳神的光芒与个人的融合
诗的开篇,“站在金字塔尖/神伸出万道金芒”,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圣而辉煌的场景中。太阳神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其光芒不仅照耀着金字塔,更穿透诗人的肌肤,进入血管和骨骼,使诗人成为光芒的载体。“指尖上流淌着光芒/划出的每一个中国字/都带着光芒”,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份与古埃及文明相联系,通过文字这一媒介,传递出跨文化的交流与共鸣。
二)历史的回望与智慧的启迪
“荷马一定在塔尖上站过/神赐于他智慧之光”,诗人借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追寻。同时,也暗示了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我的祖先,曾射落八颗太阳/留下这一颗照耀伊甸园,和生长《诗经》的沣河”,这里,诗人将中国的古老传说与古埃及的文明相联结,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根源与追求。
三)跨越丝路的文明之旅
“我带着神赐的光眼/跨跃丝路雄山大水/穿越四千年文明”,诗人以“光眼”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明的深刻洞察与理解。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诗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旅行,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与相互交融。
四)生命与光明的永恒主题
“从此,昼夜再无黑白之分/或明或灭的生命里,再无一丝黑暗”,诗人以坚定的信念,表达了对光明与生命的无限向往与赞美。在这里,光明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现象,更是内心世界的指引与力量源泉。
五)另外三个篇章的精彩之处
除了《金字塔畅想》外,王芳闻的其他几首诗也同样精彩。《在埃及罗马剧院废墟上》通过对废墟的描绘,展现了古文明的衰落与重生;《红海》则通过海浪、海鸥等自然元素,传达了跨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一朵花,就是太阳神的一个眼神》则以花朵为媒介,寓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与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金字塔畅想》及其系列诗作不仅展示了王芳闻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阔的视野,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二
四首诗歌的文化底蕴及其诗歌美学意义
王芳闻老师的这四首诗歌《金字塔畅想》《在埃及罗马剧院废墟上》《红海》《一朵花,就是太阳神的一个眼神》文化意蕴丰富,且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共同赋予了诗歌独特的美学意义。
《金字塔畅想》:
文化意蕴:将古埃及文明中的太阳神与个人情感、中国文化元素相融合,体现了跨文化的交流与共鸣。如“站在金字塔尖/神伸出万道金芒”,展现了对古埃及文明象征的敬畏与思考,同时通过“指尖上流淌着光芒/划出的每一个中国字/都带着光芒”,巧妙地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表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内在联系:此诗为整个系列奠定了文化交融的基调,开启了对不同文明碰撞与交流的探索。
美学意义:以宏大的场景描绘和独特的文化融合视角,给人一种神圣、壮丽且充满想象力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在诗歌中的奇妙交织。
《在埃及罗马剧院废墟上》:
文化意蕴:通过对废墟的描写,展现了古文明的衰落与重生。废墟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内在联系:与《金字塔畅想》共同构成了对古埃及文明不同方面的展现,从辉煌的建筑到曾经的文化场所,丰富了对古埃及文明的认知维度。
美学意义:在废墟的苍凉之美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文明兴衰的思考,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红海》:
文化意蕴:借助红海的海浪、海鸥等自然元素,传达了跨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红海作为一个地理连接点,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道,海浪和海鸥则寓意着这种交流的活力与灵动。
内在联系:进一步拓展了诗歌中文化交流的主题,从具体的文明遗迹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与地域,强调了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美学意义: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交流如同红海的波涛一样,充满着生机与无限可能。
《一朵花,就是太阳神的一个眼神》:
文化意蕴:以花朵为媒介,寓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与美好愿景。花朵通常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将其与太阳神的眼神相联系,赋予了花朵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向往。
内在联系:是对前面几首诗中文化主题的升华和凝练,强调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好与和谐的共通性。
美学意义:通过富有诗意的象征手法,创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审美意境,让读者在感受文化和谐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温暖与希望。
总体而言,这四首诗歌相互关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埃及文明以及文化交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氛围,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思考,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文化启迪。
作者简介:

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唐文学艺术社理事,有诸多诗文发表、入刊、出版。退休诗人,居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