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剪报生涯
作者:王微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了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生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学习资料稀缺,报纸成为我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陕西日报》、《参考消息》、《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有限的报刊,成了我汲取养分的沃土。为了写好材料,我开始了剪报生涯,这一剪就是四十多年。
最初的剪报纯粹是为了工作需要。在乡镇基层工作时,手头只有两三份报纸,我像寻宝一样仔细翻阅,将有用的文章小心翼翼地剪下,贴在一个小日记本上。随着工作调动到县政府办、市级机关,接触的报纸越来越多,从个人订阅到单位订阅,报纸种类逐渐丰富到十余种。二十年里,剪报帮助我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渐渐地,剪报从工作需要演变为一种爱好。面对种类繁多的报纸,我开始按照个人兴趣分门别类地剪贴。政论文章让我把握时代脉搏,散文游记带我领略文字之美,艺术评论为我打开审美之窗。每一份剪报都像一颗种子,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记得是当初我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得到提拔重用时,而我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就有些郁郁寡欢。一个非常关心我的老领导发现了问题,他把我叫了去,没有批评,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给我推荐说,你去找一篇叫《耻无能,不耻不见用》的文章,记得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说他读过,但没记准日期。我按领导的指引在旧报纸堆里去找。我以为领导推荐的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大块文章,总在显著位置找,结果费了很大劲,,找到后却原来是个小豆腐块。虽说也排在第一版,但却是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不到400字的短文,把个“耻不见用而不耻无能”的流弊正面说反面讲,道理讲了个明明白白,通透清楚,读后有如醍醐灌顶,使人豁然开朗。我便把它剪贴下来贴在了我的那本政论剪贴册的封面,时时警醒自己。我羞愧于自己还是个写材料的,整天还在材料里给别人讲道理,可现实中连这点用人法则都参不透,真成了人们口中说的百无一用的书生。从此以后那种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强大自我才能倚世独立的观念深深扎根直伴我到退休,至今难忘。
随着时间推移,剪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我的剪报方式也从当初的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胶水变成了下载打印,但收集整理的习惯始终未变。四十年间,我整理出近500余册剪报,装满了一个高2米宽1.2米的大书柜。这些剪报不仅记录了我的职业生涯,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办公室挑灯夜战的年轻人,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
从工作需要到个人爱好,再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剪报陪伴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依然保持着剪报的习惯,因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些精心整理的剪报,在别人眼中可能不名一文,但却是我留给自己的最好礼物,也是我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