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 建国75周年征文
回 “回乡”
杨自坤
仲秋节前夕,我回到了阔别48年的“回乡”—回族居住的乡村:临沭县店头镇店头三村。看望父亲的回民兄弟、我的回族叔叔、耄耋之年的于长民老师。
店头镇当时叫店头公社,距离县城十多公里,是我父亲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
七十多年前,父亲从莒南师范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店头公社,在下面的村里小学任教。他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受到领导和师生们的一致赞扬!从一个乡村小学老师逐步被提拔当了店头中心小学的校长。
父亲背井离乡、举目无亲,除了领导和同事们帮助关心外…老八路卫连胜伯父带领的一支队伍“回汉兄弟”就是他的“保护神”…在“十年动乱”最恐怖的日子里,无论“造反派”如何嚣张…也没敢动他一根汗毛…逆境中雪中送炭;顺境时锦上添花…。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可亲可敬的“回乡”人们啊!没拿我父亲当外人…难能可贵、没齿难忘!
1976年3月,我复员后来到父亲的身边。领导安排我到店头中学任校医(临时工),下周一上班。
这时父亲突然接到了临沭县教育局的调令:任命父亲为夏庄公社第一小学的校长,马上赴任…这在当时是及其罕见的!
其实也不突然。因为多年来父亲一直被评为临沭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小学校长。
夏庄公社第一小学位于县委、县府所在地。任教的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是县直机关的家属和子女,小学校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店头公社的领导、师生、乡亲们对父亲的离开都很无奈;只有依依不舍泪别…我也随父亲一起来到县城。
迫于生计和各种事物羁绊…我和父亲一直未能回店头;父亲直到临终也没能和他的兄弟们见上一面,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
前些日子,我和家属院小区门东、一家回族饭店的老板闲聊:她说于长民老师和她一个村,已经快九十了…啊!我激动不已!顿时从心底涌起思念“回乡”的浪花…再也按捏不住回“回乡”的欲望了!
我这次回“回乡”,是替父还愿!看望他的兄弟们,也是故地重游…。
说走就走!我让二女儿准备好几份礼物,开车一起奔向店头三村。
快进村时,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下…不亚于大作家贺敬之当年回延安时的心情。
不同的是:贺敬之“回延安”是中国革命胜利了;而我回“回乡”,我的父亲却不在了…卫连胜伯父也逝世了…无限失落、无限惆怅。
导航店头三村,没有!那么就导航店头镇吧。
经过多人询问才找到店头三村,怪不得导航查不到,原来已经改名叫:店头东回族居,可见政府对“回乡“的重视!
找到于长民叔叔的家:他儿子说他父亲生病住在临沭县人民医院。既然来了,我就让于弟带我们父女参观浏览一下村容村貌吧。
于长民叔叔有四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儿子叫于永生,今年56岁。通过互相介绍,他立马亲切的叫我哥哥。虽然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没结拜,爱屋及乌、耳濡目染…彼此拉近了距离。
我去于长民叔叔家后,另外我还出要去马荣杰、刘岩夫的家。马荣杰是我的故交;去刘岩夫的家因为是他女儿给我提供的讯息,所以也应答谢。
于永生对我说:幸亏四十多年前你给马荣杰的老婆针灸、使她多活了二十多年。我想起来了:当时马荣杰的老婆患很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我利用在部队学习的技术给她针刺治疗…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要是放在现在,我是绝对不敢给治疗的!
现在医患关系剑拔弩张,只许治好,不许有过失…那时医患关系和谐,多么温馨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时他才几岁?他是怎么知道的呢?肯定是大人们念叨此事,他才知道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的价值此刻得到了最完美体现,人世间莫过于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去了这三家,我们相谈甚欢…此时此刻的我是多么享受!多么满足!多么释怀啊…人间的真情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啊!我的女儿也很惊奇:爸爸和他们是多么亲切啊,完全没有距离和生疏…。
当年的回民三村:房屋破旧不堪、到处坑坑洼洼;晴天浊气熏天…雨天汪洋一片;人们穿着破烂,面容憔悴,一副营养不良的状态…
如今映入眼帘的是树木簇拥着、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气势恢宏…;街道干净平坦、绿化带各种奇花异草鲜艳夺目…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摆设整齐,供人们休闲娱乐健身…。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对生活充满无限欢乐和希望…。
八十高龄刘岩夫的母亲已经102岁了:精神矍铄,手脚灵便,耳不聋眼不花…属于三村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寿老人、享受国家高龄补贴;嘴里不停说赶上了好时候: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好!叫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回族居委会的院墙上醒目地写着: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回族居门口挂着:中国共产党临沭县店头镇东店头回族居支部委员会等三块熠熠生辉的牌子…昭示着今天“回乡”的辉煌…。
接着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了我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店头镇中心小学…这还是那个破烂不堪的店头中心小学吗!当初就是十几间平房…外面雨停了,教室里还嘀嗒下个不停…雨天道路湿滑…师生时常跌倒如“泥猴”一般。
如今校门口悬挂着鲜艳夺目的:中国共产党临沭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总支委员会等十块的牌子;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传来一阵阵悦耳的读书声…令人陶醉;放学时,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穿戴整齐、花儿一样的面容…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我们不用进去看了…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又瞻仰了清真寺:这些年国家拨巨款扶持回族生活设施、文化风俗…清真寺门庭威武壮观、雕梁画栋、完全参照回族的风格设计建造…;洁白的墙壁上题写着习主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指示…。
告别了“回乡”。我和女儿驱车奔临沭县人民医院。见到于长民叔叔,都互相激动不已,诉说着思念之情…。提起这些年“回乡“的巨变,老人两眼放光,不顾体弱,支撑着从床上坐了起来…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四十多年前他是民办老师,每天教课只记八分工、合计工值不到三毛钱;一个月补助六元。全家六口人,食不果腹…。后来他转为公办老师…幸福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衣食无忧了…;现在每个月可领六千多元的工资…他很知足!每当有人发表对国家、社会不满的言论,他当即反驳、据理力争…。
虽然老伴去世多年了。但他几个孩子都很孝顺,且有建树…尤其是第三代很优秀,是各自的领域的佼佼者…他迎来了幸福的晚年。
于老师讲到:看看世界各地战乱不止…加沙半年多炮火连天:每天在极度恐惧中逃亡的人们…哪里安全?!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人们…何处有食物?!废墟中痛苦呻吟的伤者…谁救助?!断壁残垣中的累累尸体…谁安葬?!满脸血污趴在母亲尸体上哭泣吸允的儿童…谁关爱?!
这些年政府出台各项惠民政策,取消了三提五统,种地有补贴…发放老年金。各级政府更是时刻关怀我们少数民族,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我们生活在这安全的国家里,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回汉民族亲如一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建设呵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尽管我们和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尽管我们有些地方还有待提升;尽管社会上还有不好的现象有待改进…但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更没有理由诋毁我们的国家!人生在世要懂得感恩啊!总不能昧着良心说话吧?!
团结就是力量…任何企图分裂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阴谋注定都不会得逞!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圆满地完成了父子多年的夙愿:我激动的泪水涟涟…父亲满意地含笑九泉…!
向着明天!向着美好!向着未来…前进!“回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谨以此文缅怀卫连胜伯父诞辰111周年!
2024年9月3日
参考资料
《荣残军人卫连胜》王统富
临沭日报2024年12月11日四版
《抗日英雄卫连胜》左贵民
百度美篇
《父亲节感恩父亲》杨自坤都市头条2024—06—17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杨自坤:1952年生,笔名:沂河岸边,临沂市作协会员,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副主任中医师,全球执业中医师联合会会员,杨九楼理事会荣誉会长。
1970年冬,作为特种兵,服役国防科委在新疆罗布泊的第二十一核试验基地。
自幼酷爱文学。从戎入医门,先后在部队受嘉奖、立功、入党。
1996年入编中华特色名医辞典、并入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应邀参加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研讨会。
2010年就读临沭县老年大学文学班。
2012年先后在《沭水诗社》发表作品:《上大学》《母逝十年祭》《卖豆腐》《贺女儿读研》《游台湾》
2022年5月15日在临沂客户端发表《灵性的小黄猫》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