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迭代更新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孟国泰教授“三标课堂”培训,这场学术盛宴犹如在我的专业发展征途上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深刻的启发。孟教授构建的“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三维目标教学体系,不仅重塑了课堂教学的底层逻辑,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引,使我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有了系统性思考。
一、目标设定: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坐标系
精准的教学目标如同指南针,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培训中,我深刻领悟到目标设定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量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在地理教学领域,各章节知识的特性与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以人教版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其知识高度抽象,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以上情况,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秉持着科学且细致的原则。在知识目标方面,将其细化为学生能够精准阐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根基。能力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各类图表,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实践技能。情感目标则聚焦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发展注入动力。通过“碳中和背景下大气保护”议题研讨,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这种融合学科本质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设计,使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范式转型。
二、目标达成:创设深度参与的认知脚手架
目标达成是教学的核心过程,孟教授的“三标课堂”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认识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必须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在“三标课堂”理念指引下,我构建了“情境-问题-活动-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实施路径。在《常见的地貌类型》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开发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科考”项目式学习:课前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课中采用“现象观察-成因推演-人地关系分析”进阶式探究,课后延伸“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漠化出现的原因及治理方案”的拓展任务。这种融合自身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元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
三、目标反馈:打造精准改进的数据闭环系统
过去我常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反馈,经过培训我意识到教学反馈应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融入了多元提问与互动环节,以此作为洞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即时窗口。以“洋流性质的判断”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在完成讲授后,我会随机提问学生。通过学生的作答,敏锐捕捉其知识体系中的疏漏与模糊之处,进而精准调适讲解的深度与节奏,确保教学进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同频共振。课后作业批改是另一关键的反馈收集渠道。我会详细记录学生作业中暴露的各类问题,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学科知识,深入剖析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精心筹备集中讲解,力求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共性困惑;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采用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需求。
通过学习“三标课堂”理念,我的教学实践实现了三重跃迁:从经验驱动转向理论指引,从单向传授转为深度学习,从模糊评价升级为精准诊断。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将以“三标课堂”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精准设定目标,到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目标,再到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单元教学中,通过“青藏高原隆起”案例贯穿课堂,学生不仅能够深入认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联系,更能够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议题研讨中展现出思维能力。
这场“三标课堂”理念的学习,使我深切体悟到:真正的教学改革不仅是方法的革新,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度觉醒与重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地理教育的无限可能,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师生携手、充满惊喜的思维探索旅程,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同遨游,收获成长与进步 。
作者简介
李子晨,女,硕士研究生,2021年6月毕业于云南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2021年9月入职洪洞三中,现任洪洞三中高一年级地理教师、班主任。工作期间,钻研教材、关注个体、因材施教,于2024年荣获洪洞县“模范教师”称号。担任班主任以来,耐心倾听学生心声,用民主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他们在成长路上逐梦前行。
华新点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以“三标课堂”理念为线索,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目标设定、达成与反馈的实践应用。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反思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启发性,是一篇优秀的学习心得。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