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过年”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诱惑着每一位孩子,一年年地企盼,一次次地尽情享受,就在那浓浓的年味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
回眸过往,令我难忘的是过年慰问烈军属活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拥军优属”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过年慰问烈军属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每逢大年初一早上,大队(现在叫“村”)一定要组织干部和村民前往烈军属家里进行慰问,没想的是,孩子们却是这支队伍自发的“主力军”。
大年初一,小孩们都早早起床吃饭,期待着慰问军属活动的开始。慰问活动一般由一名村干部主持并带队,村里的锣鼓队整装待发。时间一到,鞭炮声一响,锣鼓齐鸣,小孩子便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跟上大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当年,村里有十来户军属,每到一家,先由村干部代表为军人父母带上红花,献上慰问金,然后讲一番赞扬与感谢或新春祝福的话,最后呼口号,村干部喊一句,大家跟一句,诸如:“向军属学习!”“向军属致敬!”“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等,这时,孩子们喊得特别卖力,随着右手的举起,整齐的口号声震彻房舍……
这期间,军属的家人特别热情,笑容满面,透着激动与自豪。他们忙着端茶递烟,把家中最好的美食招呼大家。这可是孩子们的兴奋点,他们毫无顾忌的争抢食物,即使过分些大人们也不会责怪,因为是过年,大人是不会打骂小孩的,于是他们便“有恃无恐”地放纵一下。还有调皮的,大模大样地接过东家递过来的香烟叼在嘴上做着鬼脸。
这样一家一家地慰问,一般要到中午才能结束活动,但整个过程孩子们总是兴致盎然。在当时偏僻的乡村,交通闭塞,家里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之类,也没有文艺演出可看,过年显得单调乏味。但隆重而充满欢乐慰问烈军属活动,无形中活跃了乡村过年的气氛,让年味变得更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