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第一次走进鞍山城 外一首
文/盛百珍(辽宁台安)

童年时代的我笫一次踏入较大的城市鞍山,笫一次看到楼房和车水马龙的街道,便被这座城市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吸引和惊叹。
小的时候,我家住台安乡下,姥姥家住在鞍山铁西永乐公园北,我们称姥姥家为东站,他们家说我们为河西涝子。听姥姥说她们那里有楼,有屁驴子,还有汽车,还有公园,我想啥时候能到姥姥家看看,那该有多好啊……
一九六四年,我到了十三岁,妈妈说“生产队的马车明天去鞍山卖条帚,你不老吵吵去你姥姥家吗,现在你也长大了,就跟车去吧,我和生产队长都说完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比吃蜜都甜,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一晚上没睡两个钟头觉,就盼着亮天,当东方刚一放白,就兴高采烈的起床随生产队的马车出发了。

当时正是寒冬季节,凉搜搜的小北风打透了衣裳,头上虽戴上棉帽子,但两个耳朵冻的像猫咬似的,两脚冻的直刺挠,车上坐久了,还要下地跑一会。那个年代坎坎坷坷的土道,一路巅波。经过对坨渡口和太子河渡口,离鞍山就更近了,我在车上不停地问,到鞍山还有多远,赶车的孙大爷总是说快了,快了……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车终于走上沙石路,也要看见有密集的住宅区,还有少许的二层小楼,孙大爷说这回马上就到你姥姥家了,可不吗,都眼察黑了。
姥姥迎出门来,全家人嘘寒问暖,热情招待,做了好多我喜欢吃的东西,并第一次品尝桔子的味道。
第二天早饭后表弟,表妹陪我逛街,目睹城市的风光,宽敞的马路,高高的楼房,铁西联营、民族商店的货物可真全哪,真是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当我笫一次踏上虹桥,头一次看到桥下南来北往的长长火车,惊艳得大喊:看火车又来了!
随之我又和表哥表妹到犹如迷宮的铁东的圈楼菜市场和妇女儿童商店逛逛,接着又去了二一九公园的动物园,在那里笫一次看猴子、老虎、四不像、鹤等珍奇动物,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姥姥家住了七八天又乘马车回来,一路感慨万千。家乡什么时候能铺上砂石路,什么时候能通上大客车呀?
梦想今天终实现,比想象的还要快,在砂石路的基础上,今天又修成了柏油路。家乡至鞍山修上了柏油路,两道河架起了彩虹,昔时的浮桥已退出历史的舞台。
到了九十年代台安至鞍山的路又进行了改造拓宽,平坦如镜,两侧绿树相衬。
交通事业的大发展,拉近了城乡的距离,台安到鞍山缩短为八十多公里,客车,穿线车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市里,办完事下午即可返回。
二O二三年八月鞍台高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全程五十八公里,通车后半个小时就可到达鞍山。交通事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拉近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如今的台安,京沈高速,秦沈电气化铁路,国道,省道贯穿台安,童年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今天想都实现了。

记忆中的元宵节
文/盛百珍(辽宁台安)
春节的祥和气氛还没有降温,又迎来了第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一一元宵节。
从小到大,除了过年,最喜欢过的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不但可以吃上一碗美味的汤圆让我大饱口福,而且,还可以观灯,猜灯谜,赏烟花。
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也是我们童年时期的企盼节日。
喧天锣鼓闹新正,
家家户户灯火明,
队队秧歌走街扭,
冰灯影里舞龙灯。

当天刚眼察黑时,我就穿上厚厚的棉衣服,戴上老狗皮帽子和妈妈亲手做的棉手闷子,同小伙伴们手提着自制的纸糊灯笼,灯笼里点燃洋腊或磕头了腊,忘记了天气的寒冷,玩的开心快乐。在厚厚积雪的小道上脚一踩发出嚓嚓的声响,犹如说给春天的俏俏话,元宵已到,春日可期。
然后,我们随同大人一起去老家房后的池塘上去滚冰,传说滚冰一年身体健康,祈祷事事顺利。随手还要砸几块冰,放到嘴里,凉凉的,脆脆的,说一年四季不牙疼。
喧闹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上树梢,在记忆中那个年代文艺活动就是踩高跷,闹正月,十五过后秧歌队也很少见了。

记得小时候,一到元宵节,首先期盼的当然是吃汤圆,圆滚滚的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白白的,有大有小,馅更是五花八门,有黑芝麻的、花生的,水果的,馋的直流口水。元宵节那天,亲人们都来到了我家,家里变得可热闹了,妈妈拿出一个个像小雪球样的汤圆,我把小小的汤圆一颗颗放进锅里,刚放进锅里的汤圆一下就沉了底,过了几分钟,汤圆慢慢的浮了起来,妈妈告诉我汤圆熟了。浮在水面上的汤圆颜色变了样,晶莹剔透,有点棕色,就像一颗颗大珍珠,真诱人呀!我忍不住拿起勺子,舀起颗大汤圆,闻了闻,嗨!真香。迫不及待使劲吹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咬了口,甜甜的馅流了我一嘴,回味无穷,真棒呀!
元宵节是圆月的象征,愿你我心中的圆满永远不缺,幸福和团圆永远相伴。
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