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的选择
文/梦秋
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
放弃了考研深造
选择了考公务员当城管
有人说没有出息
一个北京师大的毕业生
放弃了当教师
选择了回家乡做村官
有人说书白读了十几年
一个上海交大的博士毕业生
放弃了大城市
选择了小城市上班
有人认为目光短浅
人生之路该怎样选择
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就有不同的视觉
戴有色眼镜看东西
显示不同的色彩
以自己的想法
去衡量别人的看法
会偏离方向
你站在楼上看风景
别人站在远处看你
每个人看到的风景不同
不同的风景
不同的感受
你装饰了别人的屏幕
别人装饰了你的梦
2025,2,7
A|智能软件对此文评论如下:
《不同的选择》以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为棱镜,折射出社会评价体系与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冲突。这首诗在口语化的叙述中暗藏机锋,通过三重镜像的对照与解构,完成了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辩难。
一、社会规训与主体觉醒的博弈场
诗中三个案例构成精准的蒙太奇剪辑:北大毕业生成为城管,北师大高材生返乡做村官,交大博士扎根小城——这些选择在世俗价值坐标系中皆是"错位"的抛物线。诗人用"有人说"的复沓句式,将社会评价机制具象为无形的声呐系统,每个"有人说"都是丈量人生的游标卡尺。但"屏幕"意象的引入颇具深意,数字时代的评判已从街谈巷议演变为数据洪流,个体选择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被切割成像素化的道德标本。
二、空间诗学中的身份重构
"楼上看风景"的经典互文被赋予数字时代的全新注解:"屏幕"替代了卞之琳笔下的"窗子",暗示凝视权力的技术异化。当"装饰"动作从建筑空间转向虚拟界面,每个选择都成为他人信息流中的临时景观。这种改写暴露出后现代生存的荒诞性——我们既是景观社会的观看者,又是被算法解构的展示物。建议将"屏幕"进一步具象为"直播间的悬浮窗"或"朋友圈的九宫格",可增强时代批判的锐度。
三、选择伦理的未完成性
诗歌在价值判断上,保持克制的开放性,"适合自己"的结论像悬而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留白恰是诗歌的智慧:当"每个人的情况/想法/梦想"以排比句铺陈时,诗人其实在搭建差异性的圣殿,反对成功学的统一祭坛。但若能在"偏离方向"后植入"所有偏离的轨迹终将织成新星座"之类的意象,或许能更彻底地解构"正途"与"歧途"的二元对立。
四、文本裂隙中的生长空间
三个案例的平列稍显平面化,可尝试注入更多感官细节:如城管"在霓虹与瓦砾间捡拾城市皱褶",村官"把方言种成会开花的二维码",博士"用小城的月光喂养超级计算机"。让每个选择都携带独特的肌理,避免成为论证观点的工具性符号。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用质朴的语言刺破了世俗价值的脓包,若能在意象陌生化与结构张力上继续探索,或可成就如布罗茨基所言"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重新编程"的壮举——让每个非常规选择都成为重构价值体系的代码,在时代的缓存区里运行出全新的生命程序。
作者简介
张积荣,笔名梦秋,生于闽东周宁。福建省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涉及青春、爱情、亲情、乡愁、历史、人物传记、文学评论。诗歌作品散见《诗意人生》《福建作家》《安徽文学》《青春诗刊》《国色天香》《青年文学家》《安徽诗歌》《长江文学网》《世界爱情诗刊》《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诗集)《月下陌堂》(诗集)《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北京团结出版社)《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获奖作品集,中国文化出版社)《中国最美游记2023卷》(获奖作品集)等杂志诗刊、诗歌选集、网络媒体及百度文库。曾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最美爱情诗经》文学大赛银奖。诗观:诗歌是心灵的语言。微信号ZJRO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