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盛杉
(一)
古三水河解冻的冰凌叩响船舷时,老师傅的篾刀正剖开八百年晨昏。溱湖岸边的芦竹在老人掌心苏醒,细篾游走成《东京梦华录》里的火树银花。青石巷深处的滚莲湘韵律,应和着短视频里年轻学徒编织龙灯的节奏。我总看见那些悬在船桅的灯笼原是迁徙的候鸟,循着鱼汤面的鲜香落回老通扬运河。
(二)
“罗塘灯会甲江淮”的旧谣里,茶楼飞檐垂下褪色谜笺:“双山倒影伴轻舟——打姜堰古地名。”白发掌柜将答案浸在姜堰薄脆的芝麻香里,皱纹漾开里下河的春汛。原来,“双山倒影”是指两个“山”字(双山)倒影相叠,形成“三”字(山倒置后形似“彐”,上下组合为“三”);“伴轻舟”意即“轻舟”象征“水”,与“三”结合,即得“三水”。面塑匠的竹签挑起琥珀糖稀,顷刻间金蛇灯在人民公园梧桐枝头昂首,鳞甲间嵌着溱潼窑工号子的五声音阶。孩子们追着光影奔跑,糖丝与蛇信子同频颤动,把北斗星座舔成溱湖岸边弯曲的旧河汊。孩子们举着凝固的浪花奔跑,糖丝在暮色中拉长成溱潼会船的千年纤绳。
(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如今北大街手机屏幕亦如星子坠落,却遮不住满地摊位上花灯的银河。溱潼河房挑出莲花灯,每盏都在复制溱潼窑工号子的音纹。汉服少女将电子烛火放进面塑舢板,南宋砖塔与移动支付在水纹里相认。忽然飘来溱湖船娘的吟唱:“这‘春雨漫潼亭’的谜面,可是要问三水印社的老石章?”满河星子霎时屏息,直到对岸传来带着水汽的答案:“原是‘泰’字里藏着的三颗露珠!”
(四)
水云楼蒸腾的雾气中,祖母揉搓着溱湖八鲜馅的汤圆。糯米团要顺时针转七遭,像我们族谱上七次沿盐运河迁徙的年轮。蒸汽模糊了太爷爷在坝口卖麋鹿灯的身影,他的木屐踏碎民国霜花,却在扫码声里凝成溱潼古镇的青石板纹。咬破软糯的皮,《海陵竹枝词》里的荠菜春笋便涌出来,鲜了五百载光阴。
(五)
东岳庙戏台的渔鼓忽起,滚莲湘铜铃震落檐角积雪。光影在观众的手机屏上绽成溱湖浪花,恍若《吴陵岁时记》里迎紫姑的蚕娘。人民公园里三十米长蛇灯正吞吐赤焰,鳞片缀满三水印社新刻的生肖谜章。穿云锦马面的姑娘举着面塑烛龙直播,千年非遗在美颜滤镜里蜕下新皮。举着云台的姑娘们可曾听见,窑工号子正从抖音直播里漫过垎岸菜花?远处无人机列阵掠过天目山遗址,与河面上的麋鹿灯争夺春汛的轨迹。老篾匠把无人机比作“铁骨银蛇”,笑说哪有竹编的蟠龙灯懂春汛——那灯阵沿着人民公园九曲桥蜿蜒,龙脊上还粘着去年中秋溱湖蟹壳的残香。
(六)
子时溱湖浪涛拍岸,千盏船灯随潮信摇晃。这些浸透盐运河记忆的竹骨绢衣,盛着华侨新捎的印尼千层糕、台胞包裹里的溱湖簖蟹照片、高铁票上叠印的罗塘旧影。猜谜人终将散入七十二座青石码头,揣着“三水绕城”(泰)、“鹿鸣西郊”(麋)的谜底,在晨雾中解开各自的人生绳结。溱湖湿地有“中国麋鹿之乡”之称,“西郊”暗指麋鹿主要栖息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部生态保育区。《诗经·小雅》有“呦呦鹿鸣”喻指祥瑞,姜堰出土的汉代麋鹿纹铜镜印证此地与麋鹿的千年渊源,溱潼古镇至今保留“鹿鸣街”,旧时确有麋鹿出没西郊芦苇荡。此谜将汉字结构游戏升华为生态密码——当游客在溱湖西岸听见呦呦鹿鸣,便知这是三水大地用千年光阴书写的活态字谜。麋鹿作为姜堰“四不像”的神兽,恰似游子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愁图腾。而老通扬运河收容所有未拆封的乡音,待清明会船节歌响起时,再捧出腌足四季的月光。
(尾声)
站在金蛇灯与宋代麋鹿灯交织的光影中,忽然读懂祖先的偈语:每道鳞纹都是盐运河的支流,每片蛇蜕都裹着迁徙途中遗落的乡音。鱼汤面馆的蒸汽漫过人民公园生肖灯阵时,归乡人的眼角结晶出盐霜——所谓乡愁,原是祖先把罗塘浪纹刻在滚莲湘竹棒上,总要在某个上元夜被鱼汤面的热气蒸腾,就着浓浓麦香的大炉烧饼,才能尝出三水交汇处的咸涩与清甜。此刻东南西北的船歌都栖在灯笼穗上,数着归期在春泥里抽出新苇的嫩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