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史载夏商属雍,春秋属晋,秦始设北徵(zheng)邑,汉置徵县。北魏太平年间(公元446)始建澄城郡,因“西沟有澄泉”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澄城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新城。其历史文物古迹及红色文化旅游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物考古的新发现而名扬各地,吸引着广大文化文物及旅游爱好者,络绎不绝的前往古城,追古游览,参观学习。
一、澄城有个“精进寺”。
我的小姑家在澄城县城内,每年我们弟兄们都要去看望八十多岁的小姑。今年元旦节,天气尚好,万里无云,暖阳高照,我和夫人驱车前往澄城,看望姑姑。
过去只知道她家附近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澄城塔,但不知道还有一座历史久远的“精进寺”以及精进寺里的澄城塔名为“精进寺塔”。这次去看姑姑,看到澄城县政府下决心维修了精进寺旧址,寺塔周围的围栏已拆除,宽阔的广场、成排的树木、悠闲的游客,有的打球、有的照相、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唱歌——一幅欢乐祥和的幸福场景。姑姑和表弟、弟妹热情的招待我们共进午餐,餐后大家高高兴兴地一同前往精进寺旧址景区参观游览,照相留念。
“精进寺塔” 李晓信摄影
“精进寺”当地人称“东寺”。位于澄城县城东大街。据历史资料介绍,该寺始建于唐代,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寺院,寺院朝南占地十余亩,前后寺殿建筑高大宏伟,富丽堂皇。1990年初,澄城县文管所在加固塔基基座,回填防空洞时,在塔底层的墙缝里,发现了两件实物,一件是直径16厘米的宋代莲花大瓦当;另一件是黄绿色的琉璃凤尾。据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11)石道立先生编写的第一部《澄城县志》记载:元代将军郭思德(合阳人)当年路过澄城县时,曾游览过精进寺,留诗一首《过精进寺》。诗曰:“离离禾黍起秋风,马踏青川气最雄。武帝水深没汉鼎,肃宗寺古坠唐钟。满天秀色梁山麓,一代清流洛水浓。前去西州望不远,寨烟连草有寒峰。”上述两件文物及郭将军的诗歌反映了该寺院当年辉煌壮丽的景象。但因种种原因,当年的“精进寺”早已不复存在,唯留古塔历经1265年的沧桑岁月,仍然高耸入云,使人叹为观止,经年为澄城一景,傲然矗立在渭北高原上。

“精进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李晓信摄影
古塔因“精进寺”被命名为“精进寺塔”,是唐代肃宗年间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密檐式高塔,以寺庙方向坐北朝南而居,塔高33.26米,塔基成方型,每面边长7米。塔身底层较高,西向辟劵门,底层壁厚2.2米。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依砖引出倚柱、阑额,上承斗拱,此间各砌一假卧棂窗,劵门为二、四、六、八层南北开,三、五、七、九层东西开。倚门、劵门、假劵、假窗均有涂朱痕迹,充分说明该塔当年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程度。
2006年“精进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良周秦汉宮景区。
良周秦汉宮景区,是依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宫殿遗址、刘家洼遗址等,建设的旅游景区。景区地处黄龙山南鹿,塬高气爽,环境优美,是当年秦皇汉武建造离宫别馆所选定的一块风水宝地。景区内有良周遗址(秦汉宫殿遗址)、刘家洼遗址、良周古城、良浦河汉武帝庙、良周烈士陵园、社区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考古基地、农家饮食一条街、农业观光采摘园等多座文化生态景观。现摘要介绍如下:
(一)良周遗址(秦汉宮遗址)。地处良周古城墙东壕沟与南壕沟的交接处的埝上。
秦汉宮遗址门楼 李晓信摄影
(二)刘家洼遗址。几年前,看到刘家洼遗址被列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直想到遗址看个究竟。但两到澄城,都因未开放等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遗址。2025年元旦节,我们驱车到了澄城,表弟姬黎明打通了秦汉宮景区管委会领导的电话,领导及时安排管理人员骑自行车赶到遗址处,热情地迎接我们一行参观了遗址。
刘家洼遗址是一处东周时期的诸侯国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遗址位于景区刘家洼村西,2016年底因被盗被澄城公安机关发现。应该说澄城公安为刘家洼遗址的发现立了一功。发现后的2017、2018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及澄城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确认其城址范围,认定遗址跨鲁家河东西两塬,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
遗址在东塬为国君和贵族墓葬区,探明大、中、小墓葬118座。重点发掘了“中”字型的两座大墓,认定为东周芮国后期国君墓;另一座较小,为芮国国君夫人墓。城址区还发现有大量灰坑、板瓦建材堆和铸铜作坊。板瓦预示有较大建筑存在;铸铜作坊预示着中国早在周代铸铜业已经非常发达。
《论衡*四讳》曰:“夫墓,死人所居”。葬,是处理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自古以来,人们对墓葬就及其重视,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古墓葬也被看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生产、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认识古人生活的窗口,是探索失去历史的化石。
然而,在古代,礼,起源于人们对天地诸神和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的需要,实践中,礼形成了一种精神。“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中国人自古讲“礼”。早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统治者凭借礼制来保证等级,维系秩序。礼,成了治国安民的核心与根本精神。精神的表达需要借助器物来表达,即藏礼于器。当时,不易获取的金、玉,青铜器便成为重要的礼器,陈设于宗庙和宫室,使用于各种庄重场所,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祭祀之重要。正是这些祭祀器物在刘家洼遗址被大量发现。
刘家洼国君墓出土文物照 李晓信翻拍
刘家洼国君及贵族墓经考古挖掘发现出土文物数量大,等级高。共出土青铜器鼎、簋、编钟、编磬、编镈(bo)等组成的系列乐器,代表了春秋早期“乐悬制度”的最高水平;漆床榻为目前出土最早的漆木床榻。说明当时的木器和漆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
刘家洼国君墓出土的车马器照 李晓信翻拍
在该遗址车马坑里,发现了东周芮国后期的车马器。车马器是指用于中国古代车马上的青铜配件,车马器的出现是同中国车马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相关的。相传古代马车是夏朝人奚仲发现的,但至今未发现奚仲造的车,而发现年代最早的马车,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马车。西周时期车马制度趋于成熟,马车被作为身份的体现物,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高车宝马是权贵势力的象征。《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东周时期,马车还是重要的作战工具。战车的多少也成为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标志。当时一辆车配四匹马,再配以十位步兵,称为“一乘”。
该墓出土的车马器等元器件一应俱全,充分说明当时的车马已被普遍使用。
再重点说说金、玉的发现情况。

刘家洼国君墓出土的金镶玉牌及金器饰物 李晓信翻拍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许慎《说文解字》)。可见古人以玉比德,故常将玉制成极富装饰性的精美器物,佩戴于身。《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cong)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器的主要用途是礼仪和装饰。刘家洼出土的玉器大多属于这两种用途。礼仪用玉包括璧、琮、圭、璋、戈等;装饰用玉有玦(jue)觹(xi)牌饰、管、珠等。
相较玉器而言,金器的发现要晚的多。目前所知,最早的金质制品见于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垻文化遗址的金耳环和金鼻饮。刘家洼遗址发现的金器,包括牌饰、权杖、金环、耳环和臂钏,以装饰品为主,,造型则以动物居多。如:虎、牛、蝉等,器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纹饰则大多沿用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如兽面纹和龙纹等。其出土的金器其制作工艺明显借用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显示出与青铜制作工艺的密切关系,同时有些器物的制作依然沿用了较为原始的锤揲工艺。
将松石镶嵌于金器表面,始见于春秋之际。刘家洼出土的表面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金牌饰将这一制作工艺发明时间提前到了东周末期。
芮国先后续国四百多年,史记记载,公元前640年,“秦灭梁芮”。考古证明,刘家洼是芮国的“最后所在地”,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的历史空白。
刘家洼遗址荣膺2018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了刘家洼遗址,一是看到了古代统治者的骄横奢侈,死了还要奴隶陪葬,还要讲究豪华排场,浪费人民的血汗钱;二是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智慧。两周时代,冶金铸铜、玉器雕刻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无疑当时应该是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三)良周古城堡。
良周古城堡 李晓信摄影
良周古城堡,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400多年,整体成正方形,城内有老院落16家,水井、地窨、石磨,一应俱全。人不出城,生活无碍。该城是研究渭北地区防御性城堡的实物资料;是革命烈士张鼎安同志(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故居;也是解放战争中澄合战役良周主战场。

张鼎安烈士像 李晓信翻拍
限于篇幅其余景点不再一一介绍。
三、尧头窑
尧头镇牌楼 李晓信摄
自澄城回程时,途径澄城县尧头镇。久闻千年“尧头窑”之名,顺便去参观学习。
尧头镇因地处千年陶瓷窑遗址而得名“窑头”,后因“窑”与古代帝王“尧”同音,在1961年9月,澄城县恢复建制后,成立了尧头公社,将“窑”改为了“尧”。1984年改为尧头镇。
进入尧头窑景区,映入眼帘的有古风秦韵、也有汉唐风情。古老的村庄建筑,风韵依然,有的是原始风貌,有的却修旧如旧,使人仿佛回到了年代久远的古朝古代。看到古窑古瓷古遗址,更像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和创造。老瓮的大气、罐盆的精巧,绘制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古瓷生产基地的繁荣壮美的画卷。
尧头村民宅之一、二。 李晓信摄影
“尧头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陶瓷生产基地。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其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8),另据澄城县志记载:“澄城紫砂始于唐(公元618).”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有记载:“澄城窑头产陶瓷器”。清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载: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窑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尧头窑窑火延续的历史,当属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千年民窑之一。
在景区现场,了解到窑头窑在明代已初步形成了按宗亲分地域、分行、分器种烧制陶瓷的格局。如李家主要烧制瓮;宋家主要烧制碗、黑瓷等。
窑头窑老街上的李氏宗祠 李晓信摄影
宋家祠堂只有遗址还在,建筑物也是破败不堪的遗迹了。
窑厂遗址遍布景区,有碗窑、瓮窑、黑货窑、沙器窑四个行当;这里的生意,清代为盛,民国渐衰。
改革开放后,老公匠在续窑艺,重开瓷业,使窑火延续至今。其瓷造型粗犷古朴,纹饰简练凝重,瓷胎厚重坚实,釉色厚重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之特点。其品种尤以黑釉白花的器划器和刻花器最具特色。其线条流畅刚劲,纹样寓意深刻。图案有莲花、石榴、寿桃、八仙等。刻画技艺笔触灵活,线条挺拔,显现出当地人文风尚的雄健敦厚之风。
澄城民间老百姓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窑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捞面。”可见当地人盼望丰收,喜爱窑头的乐观心态。
参观了窑头窑,我想,这里的老瓮里装的是希望和安然,茶壶里流的是幸福和滋润,大碗里盛的是心满和意足,小罐里藏得是明天的期盼。
啊!千年窑头窑,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窑头窑精美的各色产品 李晓信摄影
国家及各级政府公布和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牌及荣誉称号 李晓信摄影
窑头窑大瓮 李晓信摄影
恢复生产的馒头窑 李晓信摄影
几次到澄城,走了几个景点,感觉澄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个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的好地方,如今国家和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和发展利用,制定了目前计划和长远规划,相信澄城会越来越好,有空时还要去澄城参观学习。
澄城新貌 李晓信摄影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及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等书籍;作为执行总编,参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印台人物记忆》一书;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作者近照
2025年元旦节 一稿
2025年1月31日 西安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