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圣地普救寺
文/董莲芬
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早6点,我们临时组建的一个8人“晋之旅”团队向山西运城出发了。
一路高速公路穿山越岭,沿途风景随山势而变幻万千。
初升的太阳照在山岭仿佛给高耸的山顶戴上了金帽,明暗交错,层次分明。 废弃的一孔孔窑洞记录着过去生活的艰难。新建的一座座小楼书写着现在山乡的巨变。
经过近600公里的长途跋涉,当日下午1点我们顺利到达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永济市普救寺。
我们兴高采烈走进一家名叫“西厢牛肉饺子扯面馆”,准备吃午饭,无奈正是饭点,座无虚席,我们只好出来先去参观普救寺,错开吃饭高峰。
我们从西厢古街前经过,走进了普救寺前广场。舞狮子的、跳秧歌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穿过拥挤的人群,我们来到“同心大锁”处,金黄色大锁的正面书写着醒目的红色大字“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背面是“永结同心”。
我们都知道天下寺庙不谈情,但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可以谈情说爱的寺庙,享有“爱情圣地”之盛名!
普救寺居高临下,依塬而建。高耸的宝塔,参差的楼阁掩藏于茂林之中,展现出其幽雅独秀的风姿。跨过山门,陡立长长的石阶犹如一架天梯,让人望而生畏,腿脚不好的人此时只能要打退堂鼓了。原来这108个台阶寓意人生要经历的108次磨难,只有登上这108个台阶,以后的道路才会平坦、顺利。我们这些年过花甲之人击掌鼓励,一口气登顶,来到大钟楼前。
仰望大钟楼,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典型的重檐歇山式仿唐建筑。“大钟楼”三个悬匾题字出自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楼前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字迹古朴苍劲,既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兼具情景交融。
过了大钟楼穿过塔院回廊抬头便是高达40米、共计13层的“莺莺塔”。此塔原名“舍利塔”,为了纪念张生和崔莺莺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便更名为现在的莺莺塔,这也是家喻户晓的《西厢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
洛阳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途遇大雨,躲进普救寺巧遇送亡父灵柩回乡、容貌美丽动人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
而当时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普救寺内暂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如花似玉、貌若天仙,便心生歹意,欲将莺莺强占为妻,遂带领大批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并言称不交出崔莺莺就一把火烧了普救寺。这时满寺僧侣惶恐不安,崔夫人情急之下,当众许下诺言,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此时张生挺身而出,当即修书一封,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前来破贼解围,击退孙飞虎,保护了普救寺和崔夫人一家老小三十人等。
岂料崔夫人觉得相府的千金怎能下嫁给一白衣男子呢?于是她便摆宴毁约,让张生和莺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患上了相思病,茶饭不思、汤水不进。莺莺也是终日以泪洗面,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贴身丫鬟红娘递诗传情,张生心领神会当晚跳墙应约,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旷世姻缘。
这一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梨花深院”。梨花深院是“普救寺”大雄宝殿的东侧的一个坐北朝南的独立小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该院的典雅和幽静。《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折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
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一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莺莺之弟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杏树枝干搭靠在墙上,为张生受约、半夜跳墙巧会崔莺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墙外有一张标牌,注明“张生跳墙处”,让人看后浮想联翩……
在西厢南侧竖着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和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诗碣,是修复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依这样的故事而创作出来的。剧以寺而生,寺因剧而名。任何建筑离开文化内涵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那些名胜古迹大多因为文学作品而声明远扬,且赋予了它生命与活力。站在历史与传说的交汇点,普救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更是文化和戏剧作品创作的灵感源泉,在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验到爱情的浪漫。
一路下来已是下午三点整,满脑充斥的都是《西厢记》不朽爱情故事,却早已忘记了饥肠辘辘、腹中空空…… 作者简介:董莲芬,笔名卷帘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平生喜欢文学,擅长散文创作,近几年时有作品见诸《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快乐老人报》和知名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