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傅济生
在《红楼梦》中,元宵节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情节推动作用的重要节日。以下是对《红楼梦》中元宵节的描述:
1. 元妃省亲
省亲背景与准备:秦钟去世后,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建造了大观园。圣上恩准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贾妃回家省亲,贾府上下一片忙碌,众人皆按品大妆,严阵以待。
省亲过程:元春下午一点一刻才用晚膳,之后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如拜佛、请旨等,直到晚上七点一刻才动身前往荣国府。进入荣国府后,先到贾母等人处,后到宝玉和众姐妹处考其文笔,再猜灯谜等,整个过程匆匆忙忙,直至半夜两点三刻省亲才结束。
省亲背后的深意:表面看热闹非凡,实则处处透露着诡异。元妃省亲时间安排很晚,可能说明皇帝并非真正宠她,她进宫成为元妃或许是宫内政治斗争平衡的结果。而且元妃在省亲时看到家中奢华景象叹息奢华过费,提醒家人不可奢侈,可见贾家为此耗费巨大银两,也为贾家的衰败埋下隐患。此外,元妃在与家人见面时满眼垂泪,除了不舍,更多的是在宫中过得难受,短暂的温馨过后又要回到那牢笼般的宫中。
2. 元宵夜宴
宴会场景:第五十三回中,贾府元宵夜宴十分盛大,宁荣二府都张灯结彩,铺设毡帘,酒筵丰盛。宴会上,众人饮酒、看戏、观焰火,欢声笑语不断。
饮食习俗:元宵作为必备美食登场,还有鸭子肉粥、杏仁茶等特色食品。贾母深知养生之道,对于饮食的选择也体现了她的身份和品味。
人物互动与关系展现:夜宴上,众人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例如,史湘云吃元宵时由于太着急把嘴烫到了,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直率性格;而王夫人信佛,在饮食上遵循初一十五例斋的习惯,也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对生活的影响。
3. 元宵灯谜
灯谜内容与寓意:在第二十二回中,贾府众人所制的灯谜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谶语。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为“荔枝”,谐音“离枝”,暗示了贾府终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谜底为“砚台”,砚与验谐音,寓意贾母等人所作灯谜中的谶言必将得到应验,也暗示了贾府众人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无法逃脱;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谜底为“炮竹”,象征着元春得宠时的辉煌与短暂,预示了元春虽贵为皇妃,但生命短暂,贾府因她的得宠而兴盛,也将因她的离世而衰败;迎春的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谜底为“算盘”,暗示了她虽有出身之“功”,却无命运之“运”,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探春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谜底为“风筝”,象征着她远嫁不归的命运;惜春的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谜底为“佛前海灯”,预示着她出家的命运;宝钗的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谜底为“更香”,象征着她孤凄寡居的命运。
灯谜的作用:这些灯谜不仅富有娱乐性,更通过隐喻的方式预示了贾府众多人物命运的兴衰沉浮,反映了冒辟疆对封建社会家族兴衰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悲悯情怀。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庆典,更是冒辟疆展示其文学才华、深化主题思想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元宵节场景的描绘、人物活动的刻画以及灯谜寓意的设置,冒辟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小说情节紧密相连,使元宵节成为了全书的一个亮点和高潮。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不仅是节庆的展现,更是人物性格与家族命运的隐喻。通过这些场景,冒辟疆既描绘了贾府的繁华,也暗示了其不可避免的衰落。
再看看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对元宵节的描述也是充满了诗意与情感,展现了他与董小宛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当时节日的热闹氛围。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相关描述:
1. 节日氛围:“灯火璀璨,烟花绚烂,满城灯火花如昼。” 这句话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烟花绽放的壮观景象,整个城市仿佛白昼一般明亮,充满了喜庆和欢乐。
2. 人物活动:“吾与小宛于灯下赏灯,人声鼎沸,乐声悠扬。” 这里描述了冒辟疆和董小宛在元宵节夜晚一起赏灯的情景,周围人声鼎沸,乐声悠扬,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浪漫的氛围。
3. 情感表达:“此景此情,恍若仙境,吾与小宛相视而笑,心中满是欢喜。” 这句话表达了冒辟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与爱人相伴的幸福和喜悦之情,认为这样的场景如同仙境一般美好。
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冒辟疆与董小宛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並且与他在《红楼梦》中的描述何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