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春节就没有元宵节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可以说没有春节就没有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这个大节日里,元宵节是最后一个重要的庆祝活动,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结束。因此,可以说没有春节就没有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是春节庆祝活动的一个自然延续和结束。
春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隆重、流传久远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承载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我国的春节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春节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节”。
春节,不仅是时光前行的刻度、四季更迭的标志,更是送冬迎春、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祈愿美好未来的庄重仪式。从腊八的温馨启程,经小年的预热铺垫,到除夕的团圆热烈,直至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一系列习俗犹如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们既表达了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又涵养了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更激发了人们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彰显着中华文明中特有的礼乐文明、道德理想、价值取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试看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破壁出圈,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国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春节,是时间流转的庄重标记,也是家庭温情汇聚、祈福纳祥的神圣庆典。春节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依然闪耀着无可替代的光芒。春节庆典弘扬了家庭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凝聚力与和谐。春节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种,焕发着无限活力,促进着民族团结,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自信与担当。春节蕴含的深厚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桥梁与家园象征,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风采,也深刻体现了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 “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精神家园。春节是一个全面而生动地诠释宇宙间和谐共生、新旧更替有序、生活丰俭相宜、个人内心平和、家庭和睦美满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载体,深刻蕴含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对“和合”这一核心理念的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展现,是从心灵中走出来的节日。
春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中国人所独有的浪漫与诗意。它是华夏儿女血脉相连的纽带,是岁月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正如王安石笔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一种团圆的象征,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个家。每当春节临近,我们渴望回到那个温暖的怀抱,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诉说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这种团聚的氛围,不禁让人想起文天祥的“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即便命运多舛,过年时与家人团聚的温馨足以让我们忘却尘世的纷扰,享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春节,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无论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还是对亲人的感恩和祝福,都在这一刻汇聚成最真挚的泪水。这种情感的释放,如同袁宏道所述:“殷勤惜别祝平安,此去瀛洲路又难。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北海寒。”春节不仅意味着岁月的更迭,更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憧憬。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告别过去的一年,放下所有重负和遗憾,迎来崭新的开始。就像孟浩然所写:“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春节的到来,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待,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从家族祭祖到红色春联的悬挂,从团圆饭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融合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和精神追求。它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递,成为一个象征着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精神纽带。春节,涵盖家庭、历史、社会、自然伦理,是内涵深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节日。春节有家庭的伦理,如回家过年、吃团圆饭、送压岁钱、拜年等活动,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有历史伦理,对祖先、先贤的纪念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有社会伦理,拜年之俗促进了朋友、邻里关系,增强了彼此的和谐融洽;还有自然伦理,与立春相近,符合自然伦理价值,激发生命活力。
春节,已经不只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它越来越像一个世界性节日。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决定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广春节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高度肯定,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一个民族性的节日仪典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必然具有庄重而鲜明的仪式形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春节目前在全球的传播已极具“世界性节日”的气象。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春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春节申遗成功,激发了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让这一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春节申遗成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行动,将有力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并非中华民族独享,其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如今,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符号,随着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越来越多的人会因这个节日产生认同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积极作用。
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春节,是世界感知中国的一个窗口,激发着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2025年,是“地球村的第一届春节”,“打卡”春节成为潮流,“中国年”日渐成为世界节日。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既是“中国年”,又是“世界节”。我们为“中国年”而骄傲,为“世界节”而自豪!
(元宵节专刊,到今天为止全部结束)
共2854 字 2025年2月10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