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写元宵节内容
文/张绍钟

首先张绍钟写写元宵节
一年一度元宵节到了,下面我写一下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就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为三元。
另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文帝在登基以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日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的闹元宵。
该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迷、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在元宵节还增加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传统民俗表演。
于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写讲不对之处望谅解,只供参考。
张绍钟再写写元宵
在元宵节日里,我简写一下元宵起源和为啥吃元宵及元宵为啥又叫汤圆。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上,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的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的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那元宵节为啥吃元宵,是因元宵也叫"汤圆、圆子"。就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为啥元宵后又叫汤圆,是因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下道命令,以后不准叫“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袁世凯倒台后,就元宵与汤元就随便叫了,后商家要有所分别就把元宵滚的大些。
说说现时期元宵是北方正月十五的节日食品,汤圆是作为南方的食客在正月十五吃汤圆。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先把馅做好以后,裹上糯米粉,再摇滚出来,它的形状看起来是比较粗糙的。而南方的汤圆是“捏”起来的,显得比较光滑。可能是北方人性格比较粗犷豪放,所以包的元宵不是很光滑的那种。作为南方人比较精细,所以做的汤圆比较圆滑。总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在我国一些地方,冬至或过春节时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称甜馅的为汤圆,咸馅的为元宵。示论是“捏”出来的汤圆,还是“摇”出来的元宵,都是元宵节有着吉祥寓意的习俗,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美好、和谐圆满,寄托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诸事圆满的心愿,以致被人们留传、沿袭、传承。
好了,这内容就写讲到这,仅供参考了解。借此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合家团圆幸福!
绍钟借节日写写
嫦娥与元宵的神话故事


大家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嫦娥的神话故事,可在吃元宵的习俗里也有嫦娥奔月后的一段神话故事。根据济南民俗专家张继平表示,中国的节令食品,都有一个传说或者是一个故事来体现它的主题。正月十五日又是团圆的节日,象征着团圆。这个传说与嫦娥奔月有关,嫦娥最早偷吃了仙丹之后飞到月亮上,她的丈夫后羿在家里思念成疾,卧床不起。一直到了正月十四日晚上,天上来了个童子,告诉后羿,“嫦娥在月亮上也非常的想念你,但是她回不来。告诉你个办法,你要用糯米做丸,用糯米粉做成丸状的,叫团团如月,就像一轮圆月一样。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你把它放到屋的西北角,你连喊三声嫦娥,嫦娥就会回来。”
第二天,后羿果真做了一些元宵,放在屋的西北角,连喊了三声“嫦娥”、“嫦娥”、“嫦娥”,嫦娥果真的回到了人间,两个人又过起了美满的日子。用这个故事体现元宵节的主题团圆。另外,元宵本身也是圆的,也借这个谐音来过元宵节,所以过元宵节的时候吃元宵。此故事为神话故事,大家只听听就可,不必当真,只不过就是个一神话传说。
张绍钟再写元宵节
是中国正宗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很封建,女人是不准户外活动,到婚姻也是包办,到成亲时才能看到对方。有了元宵节后,到了唐朝,很多皇帝本身就喜欢元宵观灯,乐于亲自参与其中。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之下,也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甚至宫女都被允许外出。《唐会要》卷四九“燃灯”条记载:“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例程。”从此以后,元宵节张灯观灯一直是元宵节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百姓,都广泛参与,乐在其中。就创造了男女可有机相见相遇机会。
到宋朝的民风远不及唐朝开放,但是在元宵节那天,对女性出游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那天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游玩的人最广泛,成为十二三世纪中国的“狂欢节”。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古时青年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寻觅对象之日。
很多的宋词也反应了这一情景。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以女性的角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不见意中人的遗憾和伤感。
至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更属反映元宵风俗的极品佳句。词中真实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约会场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不经意间的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热闹之处狂欢,可是她却独在“灯火阑珊”的清静之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蓦然”二字则写尽了寻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与七夕节攀比手艺,祈求美好婚姻的虚幻情景不尽相同,元宵节时也没有掺杂任何的世俗观念,是男女青年在情窦初开阶段最纯粹的表情达意方式。
由此看来,元宵节就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灯正好是一个相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为此,可称是中国正宗的情人节。
最后张绍钟
写写对元宵感悟

每一个元宵,
下锅的沉寂,
都会变成,
浓郁香甜。
每一次潜下,
用心的学习,
都是为了,
一跃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