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八特一乡贤——韩老五
作者:李富田 韩吉祥
太行山东麓,洺河水南畔,和村断带的盆地上,座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八特。该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三里长的街道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2022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你走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的后街时,登高远眺,一大片有十三套院落的韩氏庄园便会尽收眼底。
韩氏庄园有东西两座大门。翘檐抱厦的西门,三级青石带坡石,桐油黑漆大门,门楣的砖雕上“泽布乡邻”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东门除了有青石三级台阶外,还有拱券式门洞。门楣的砖雕上刻有“和善为本”四个大字,显得庄重大方,给人以亲民之感。
在这片近5000平米的韩氏庄园里,最有名的当属韩老五及家人居住的东西两座院落,属当地常见的四合院形制。该大院的大门为北大门,东西宽3.8米,南北长4.85米。宽门框,高台阶,拱卷式门洞,显得非常普通。只是门洞的二层楼上留有两个圆形瞭望窗。门楼背面对着院内巷道的砖雕,刻有“北斗高名”四个遒劲楷体大字。大门口左右蹲立着一对一米多高的石狮子。一个右前爪在玩弄绣球,一个左前爪在抚摸幼狮。两尊石狮对脸笑,一团和气。这两个狮子分别向内扭头,笑对着大门巷道南头的内门——月亮门,人称“扭头狮子望圆门”,为该村一景。象征着子孙绵延家庭和谐。
大门两侧是五米高的围墙。27.7米长的临街走廊。廊檐宽1.55米,墙上并排有一溜拴马桩。廊檐下残留的青石柱基在诉说着主人昔日的辉煌。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24.1米,宽3.26米的南北巷道,最南头就是吉祥如意月亮门。位于东、西、南三座院落之间,不仅是进入南院的大门,据说也是多套院落院院相通的必经之门。而韩老五的东西两院则呈现出“对面笑”的品字形建筑布局。西院是主人韩老五的四合院,东院和西院对称,是其儿女居住的宅院,也是韩家大院的主题建筑。要想见到韩老五,必须进北门、往南走、进西院、到北屋,这叫“珍珠卷帘”倒着走。从此才有了“韩老五建宅院——珍珠倒卷帘”的歇后语,也是我国北方不多见的建筑风格。
韩家大院的主人韩老五,本名叫韩锦城,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人。生于大清宣宗道光7年,卒于光绪31年。而韩家大院建于光绪三年,距今已有150年。八特村,解放前隶属武安县管辖。有资料显示,该村有上千年的建镇史,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撤镇改村。八特古镇曾是华北平原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之一。太行第四陉——滏口陉穿村而过。古道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十分繁荣。韩锦城弟兄九人,排行老五,人称韩老五,大清光绪年间曾被朝廷敕封为“五品衔翰林院待诏”。生有二子,长子韩魁武,为人厚道,协助其父在治家治村等方面广施善事。次子韩継和,曾任江苏省宝山县令,一生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治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出南门(武安县城门),三只虎,谁人不知韩老五”的说法流传至今。虽然对三只虎的主人传说多样,说法不一,但有案可稽的三只虎还是韩老五父子三人较为可信。尤其是韩老五当年在八特古镇扶贫济困、礼贤下士、平等待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广施善事的佳话在武安县城南乡一带广泛流传。
“夏庄(村名)坪,小漳(村名)毯,地块大的看晕眼。庄稼老头你别夸,还有俺八特家后(地名)一大洼”。据说这是武安县历史上最大的三块地,夏庄坪300余亩,小漳毯800余亩,八特家后地1000亩。其中有500亩是韩老五的地。
庄稼人都知道“麦熟一晌”的紧迫性,快要成熟的小麦太阳直晒两个小时就可收割。一但收割不及时,遇到雷雨天或者阴雨连绵的天气,到嘴的小麦就有倒伏和霉烂的风险。所以老百姓把抢收小麦比喻为虎口夺食。
烈日下,韩老五带着长短工在家后地抢收小麦。由于地块大麦垄长,据说割一楼(三行)小麦从南头到北头正好就是一亩地。刷刷的镰刀声你追我赶,一眨眼的功夫收割小麦的人群就消失在滚滚的麦浪里。韩老五和车把式一捆一捆的把割倒的麦子装上车,装满后又用大绳把麦子捆绑结实,看着车把式吆喝着牲口往打麦场飞奔而去,他才直起腰喘了口粗气。
眼看着金黄的麦浪,韩老五喜笑颜开,回头一看,地头里隐约看到有一老一小在低头捡麦子。他不慌不忙的向地头走去。
正在埋头捡麦穗的本村街坊一妇女,在东家韩老五快要走到身旁时才发现。吓得她头冒虚汗,脸色发黄,双腿发软,立马把捡到的麦穗扔到麦地里,拉着小儿子慌慌张张就要离开。还连声说:“ 对不起,孩子实在饿得不行了。你大人不计小人过,千万别和俺一般见识啊。”韩老五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心平气和的说“咱是一个村的,又是街坊,孩子饿了来地里捡把麦穗搓搓吃,这有啥哩,真揭不开锅了我还得给你送米面呢”。边说边去地里抱了两抱麦子,并亲自捆好后塞给妇女。
这位妇女十分感激,回家后逢人便说“韩老五真是个大善人啊”!一代传一代,她的后人至今还常常提起。
韩老五十分体恤村民,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了,总是安排管家送米送面。逢年过节对村里的孤寡老人总是解囊相助。对街坊邻居上不起学的家庭,他总是乐善好施,从多方面给予资助;农忙季节他常和长工们一同下地劳动,回到家和他们同吃一锅饭,并把自己家的部分大牲口拴在门口的拴马桩上,把犁楼耙耢等大型农具(一般农户买不起)摆在出杈下,供村里的乡邻们免费使用,分文不取;遇到灾荒年,他总是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并在大街上搭起粥棚,让乡亲们和讨荒要饭的灾民们免费喝粥。平时在家里他要求长短工先吃头锅饭,佣人再吃二锅饭,自家人最后吃饭,饭菜不足时汤菜补齐。长工一月一结账,短工当日付工钱。做工期间长短工一旦有病,一律由韩家免费请人治疗,工钱照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主动要求到韩家做工干活,古镇的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称赞“五福堂(韩老五家的堂号),钱财广,谁家有难都解囊”。
韩家大院竣工后,主人有意在大门口雕刻一对石狮子。当他听说涉县有一技艺高超的石匠时,即刻派人请到了韩家,管家把主人的要求和尺寸讲清楚后,老石匠起早贪黑,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技巧,高超的雕刻技艺,不出一个月便精雕细琢出一尊口含福珠、脚踩幼狮、扭头微笑、栩栩如生的雌狮。
夜深人静,三更已过。老石匠躺在床上暗暗思忖: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什么主人不打照面?工钱如何结算、活计眼看干完,为什么韩家大人小孩不看一眼?老石匠心有余悸,忐忑不安。天一亮便告诉管家“家有急事”,匆匆忙忙回涉县老家去了。
初一等到十五,不见老石匠踪影。派人登门再请,家人告知“外出未归,啥时候回来不得而知”。主人又从开春等到麦收,也没等来老石匠的准信。
韩家主人这时才预感到老石匠有去无回,既没算工钱,也没有准信,一定另有原因。通过询问管家又得知,老石匠来韩家干活期间,吃的是长工饭,住的是长工屋,干的是匠人活,将近一月走时一分工钱未算。显然心有不满,罢工回返,韩家照顾不周,多有待慢。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老石匠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闷闷不乐的老石匠走出家门观看究竟:只见门前停着一顶崭新漂亮的骡驮花轿,是用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轿子。韩老五在涉县县令陪同下,缓缓向老石匠的家门走来。一见老石匠,双手抱拳,紧走几步,挽住老石匠的手,面带愧色说道“老石匠在上,前日来我家期间多有待慢,照顾不周,特来陪礼道歉,还望老石匠见谅,再赴八特镇,以圆韩谋兽王镇宅之愿”。说罢,韩老五深深的向老石匠鞠躬致谢。老石匠闻说,赶紧挽起韩大人的胳膊还礼致谢。老石匠二话没说,携带家具,坐上韩大人亲自执鞭的骡驮轿,星夜兼程朝八特古镇赶来……
老石匠这次来到韩家大院,吃的是小灶,住的是单间,每天还有一名佣人专门伺候。老石匠十分感动,加班加点,精雕细琢,不到二十天,韩家大院门前蹲立起两尊石狮,一雄一雌,微微扭头,看着巷道里的月亮门相视而笑。“韩老五三请老石匠”的佳话也不径而走。
千年古镇八特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开采出煤炭、铝矾土、石膏、陶土、石灰石等多种资源。尤其是清朝以来,老百姓能叫上名来的“一黑一白”(指煤炭和白灰)在方远百里名声在外。西沟、胡爷庙、南圪台、西麻地、老龙湾等小煤窑就有八处,白灰窑有十多处。西部山区的老百姓用羊毛口袋、驴骡驮架到八特镇驮煤的驮灰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一个风清气爽的春日上午,三里长的八特街热闹异常。原来,这天是正月廿四,八特村过庙会。这三天的庙会乡亲们是专门为纪念窑神爷蔺相如立的,已延续了上千年。几十家门店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闺女小媳妇走街串巷寻找着自己想买的商品。突然,几个赶着牲口驮煤的外乡人闯入大街,有的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有的打着鞭哨乱唱乱跳,还有的看到稍有姿色的女子便动手动脚,脏话连篇。赶会的人们十分诧异,躲的躲,藏西藏。有人速将这一消息传给了韩老五。他立即组织了十多人,对他们交待一番便向村中大庙赵王殿走去。
一干人等来到大街,对故意闹事的外乡人心平气和的讲起了村规民约,并告知他们村里做的不周到的地方可到赵王殿面见韩大人提意见。谁知这伙人非但不听劝告,还反唇相讥“你村韩老五算老几,竟敢来教训我们探花家人,简直不知天高地厚”!边说还边跃跃欲试地想要打架。一干人等眼看着劝解无效,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连人带牲口把他们带到赵王殿疙瘩槐前。韩老五一声令下,对强横的头人历声说道:凡提探花一次者掌嘴10下,提两次者掌嘴20下,提三次者掌嘴30下。然后用绳子吊在老槐树上自我反省。
头人一看韩老五动了真格,再三求饶“小的是涉县更乐村探花赵鸿举的佣人,有眼不识泰山,恳请韩老爷宽恕”。边说便磕头。韩老五看他们诚恳认错,下令松绑放人,并当即草拟书信一封让头人亲手交给探花赵鸿举。
赵鸿举看到韩老五的亲笔书信后,深感内疚,严历教训了驮煤闹事的头人,并择日带着礼品,专程来到八特镇韩家大院道歉陪情。自此以后再无人敢在大街上无事生非,“武探花陪情”的故事也传遍了十里八乡。
清朝末年的一天,八特镇西部山区一农庄有一王姓青年托人将一封书信寄给韩老五。他打开一看,原来是在今年的十月初九,这青年要结婚娶媳妇。和村镇有一恶棍,人称“李一霸”,平时常常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他托人捎信让王姓青年在婚前必须送上一百大洋。如不能按时送到,在婚礼当天就要擅闯民宅,抢走新娘圆房。韩老五看罢书信,一拳重重的砸在桌子上,怒发冲冠,猛的站起身说道“真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韩老五当即派人到县衙邀请县令韩宝谦来家。县令带人赶到韩家后,韩老五将王姓青年的书信递给县令,并耳语一番,定下妙计。
十月初九这天晚上,正当李一霸一伙在王家酗酒作乐之际,埋伏在王家四周的县衙清兵一拥而上,将歹徒们捉拿归案,并将涉案人员限期审判,李一霸在武安城被公开斩首示众。和村一带的百姓们燃鞭庆贺,拍手称快。
自此以后,在武安南乡一带才有了“出南门,三只虎,谁人不知韩老五”的顺口溜。
据村中老人口碑相传,韩老五常常派人在八特镇白天巡街、晨起查岗、夜间巡逻。遇到袒胸露背不文明的村民就传到大庙里训话;碰见参赌偷窃之徒便罚款冲公,用来维护公用事业;对屡教不改构成犯罪的立马送县衙法律制裁。百姓称赞八特镇多年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韩老五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镇上铺路修桥,盖庙建学堂,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捐款捐物。仅古碑记载:光绪10年(1884年)重修赵王殿、广生殿,募化大钱60千文;光绪12年(1886年)重修白衣大士古庙宇共捐制钱500余千;光绪16年(1890年)重建村中赵王殿三门神捐资100千文。还有村中的弘济桥和文昌阁旁边的三教庙出厦,都是韩老五出资维修过的。
近日,欣闻八特村已被评为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韩家大院也由国家住建部相关单位和部门出资修缮一新。不仅为河北邯郸增加了一处旅游打卡地。也让村民和家乡游子又一次重温了一代乡贤韩老五的故事。